浅谈小学音乐课程设置变化历程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张企博 王诗惠 闫沫竹
[导读] 随着义务教育脚步的不断推进,美育在小学教学当中地位逐渐凸显,而音乐是在小学是美育培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从诞生之日起
        张企博   王诗惠    闫沫竹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脚步的不断推进,美育在小学教学当中地位逐渐凸显,而音乐是在小学是美育培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一直发展到今日的音乐课程体系。本文将从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展开浅要探析,分析我国音乐课程设置的变化与整体走向。
关键词: 小学音乐  课程设置  课程变化
一、小学音乐课程设置本体变化
(1)单一的唱歌走向综合的教学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在20世纪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对20世纪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各种章程、规则与大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项要求等都有很多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教学理念等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由单一的唱歌教学逐步走向声乐器,乐欣赏,知识游戏等综合性教育。建国以前,也就是大约在20世纪初叶,中小学音乐课程都是以唱歌为主的主要教学内容。在1970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有如下表述:“音乐其要意在使学习平易雅正,如体验之教者。”在上述的文件当中,除了对教学内容作了规定表述外,还对教学程度作了详细规定。教学规定,在音乐教学中不宜使用五线谱,应当以平抑制人的音乐歌声来作为教学主要目的。在这类的规定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小学音乐课都是以单声部歌曲的教唱为主,没有过多的其他方面的要求。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单声部歌曲的音调和歌词,就是对音乐课程一个完美的实施。
        这种单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主要教学内容的规定一直到1912年才开始改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课逐渐丰富,加入了音乐欣赏等内容。但一直到1956年,小学音乐课还被称为唱歌课。当时制定的大纲也称为《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虽然小学的音乐课主要是唱歌课,但唱歌也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唱歌在音乐课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2)识谱和乐理的加入
        20世纪20年代,小学音乐课程在唱歌的基础上加上了实际乐谱和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一九二三年六月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中规定在小学音乐课中要使学生能唱基础的歌曲,能使简单的乐谱,并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和涵养。
        1956年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和《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针对每个年级各进行了唱歌技巧和音乐知识两方面较为细致的规定,并且附加了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列举的歌曲目录和欣赏参考目录其中还标明了必选歌曲的学习。
        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小学音乐课的内容,并强化了小学音乐课的规范。无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教师施教的角度来看,1956年以后的大纲都使得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改善与提高。
(3)欣赏元素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小学音乐课程在唱歌、乐理、识谱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内容。一九三二年十月颁布《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欣赏的三个维度。欣赏声乐和器乐演奏,演习听音和发声,以及乐谱的认识,唱法的研究等。


        这是首次系统地把音乐欣赏纳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并指出欣赏包括声乐欣赏和乐器欣赏两部分,欣赏的内容均为中外普通歌曲独唱和合唱曲目。这次音乐欣赏的提出,在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史上有着开启先河的意义,可以说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课外音乐活动的加入
  1950年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与1950年大纲相比,时隔六年,体例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纲规定的内容更加丰富细致。1956年的音乐大纲与以往大纲相比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加入了课外音乐活动的说明。这在小学音乐大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56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分为四部分,目的和内容,教学方法,课外音乐活动和教学设备。与以往大纲相比,多了一项课外音乐活动。这是首次把课外音乐活动作为音乐课的内容编入大纲之中。把课外音乐活动作为音乐课的一项内容列出来,这还是音乐大纲史上的第一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由此诞生。同时,在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当中首次对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也是首次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工作给予重视,并将其化为工作量的范围之内。这些规定为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课外音乐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基本保证。
二、目标与理念之变化
        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在本体设置上之所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与我国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及其基本理念的变化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音乐课程本体设置的变化折射出的是音乐课程设置目标与理念的变化。总地来说,我国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单纯提高思想情操到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再到培养全民族素质,最后到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小学生成为健全的人发展的一个过程。
        20世纪初刚开始在小学开设音乐课程时,只是把音乐课程作为娱乐性质的课程,让小学生学学唱歌,调剂精神,娱乐身心,陶冶情操。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脚步的确立,以及世界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小学教育目标已开始逐渐产生变化,但是基本目标大同小异,均包括对小学生唱歌和音乐表演技能的学习,使小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当中基础知识,涵养美感和培养小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学科的确立,音乐学科也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习课程。并且至2000年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理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其目标已由涵养、音乐技巧发展的提升为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并具体转化为突出小学音乐学科特点,把三热爱渗透于小学音乐教育,提高小学生音乐意识,掌握知识技能,弘扬民族音乐,了解外国音乐,提高鉴赏能力。这实际上已经为日后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理念的根本性突破和转变,做了过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对于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领域变化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性质及其理念的逐渐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对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逐渐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小学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的教育课程再到小学审美教育课程乃至素质教育育人课程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晓蓉.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7.
[2]刘瑾 王敏.中国现当代音乐课程问题史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86-112.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5-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