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瑜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东小学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最重视部分,美术教学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大众对于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美也未曾建立系统的认知,小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全面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个人修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美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学;;动手能力培养; 审美能力;
一、利用涂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涂鸦活动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乱画,而是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内容和一些教学内容后,将涂鸦与教学活动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在教学范围内进行自由涂鸦,从而确保在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确保了课堂内容的有效性。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美术极其重视学生的手脑结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美术材料的认识,还是学习各种基础美术技能,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去感受,而涂鸦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去实践。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好涂鸦教学,通过涂鸦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各项基础知识,在学生自己的不断实践中逐步认识美术[1]。
例如,在教授有关线描的相关知识时,在进行正式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进行线条涂鸦,通过自己动手感受线条的美,因为此环节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所以学生不会产生过多排斥的感觉。在此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几乎没有学生做不到。当涂鸦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展开后续的教学,这种教学设计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直观。
二、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让教学方式可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固守传统,面对学生只是亲身示范和手把手教学,长此以往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失去了创造力【2】。教师应该在不脱离教学范围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绘画特点和实际性格,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切入,辅以多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鱼儿游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海洋的纪录片片段,通过片段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自由完成一副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扩展想象力,教师可以预定一个大致的轮廓,但不可过多的限制学生的作品。过少的限制条件 允许学生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世界。不难发现,学生普遍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画出了长方形的鱼,有的学生画出了七彩的鱼,每一幅作品里充满着学生的童心与想象力,面对自己的作品,每一名学生都是十分的自信,学生的作品都充满着他们自己的特色,这也体现了美术的意义。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发现美的探究者的角色【3】。想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教学活动结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入手,开展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例如,在学习《纸片插接》时,首先教师要在课下就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和数据,准备好形状不一的纸片,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拼接。在学生拼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给予指导,学生自己也经过了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一幅拼接作品。当所有学生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创造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乐趣,收获美术学习的乐趣。多开展此类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此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难对一个方面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更需要多开展此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课改大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隐藏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美术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教育需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努力为孩子打开通往美术的大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媛. 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策略[N]. 贵州民族报,2020-08-06(B03).
[2]高娜.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48.
[3]薛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措施[J].戏剧之家,2020(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