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莲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小学 安徽 芜湖 241121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数学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现教材中把解决问题的内容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式变化多样,有些图信息量太大,开放性较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频现做过的题型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低年级段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走好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一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在“问题的意识”指引下,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下面是我教学2012人教版一上p46解决问题的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兔子吗? 看!今天老师把小兔请到了咱们的课堂啦!(课件出示左面草地上的小兔图,右面草地上小兔图),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左面草地上有4只小兔,右面草地上有3只小兔。
(课件出示大括号把两幅图连接起来)小朋友们有什么要问吗?
学生:有,老师那是什么呀?(学生手指着屏幕上的大括号)
师:这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它是一种符号,叫大括号。还有问题吗?
学生:它是干什么的呀?
师:猜猜看。
学生:我猜是把左面的兔子和右面的兔子连接在一起的。
(课件出示:在大括号下面出示“?只”)
学生主动举手: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呀?
学生:我知道这是要求的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意思吗?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这个问题你能求出来吗?
二、建构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常将数学问题容入一个情境之中,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要主动建构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片段二(我在教学2013人教版二下p66例6解决问题的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
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学生:第一个是红心。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发现它是按照一个红心、一个笑脸,一个红心、一个笑脸摆的,笑脸的后面应该是红心。
师;你知道下面一幅图中的第11个什么图案吗?
生:是红色的小旗。
出示:按照上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上面的小旗是按照一面黄,两面红为一组的规律摆的,问的问题是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你可以一个人或小组内同伴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它。
展示学生的解法:
生1: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生2:操作摆放。
师:上面三位同学的解法是采用写一写、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来判断第16面是什么颜色的小旗。下面还有两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出示)
生3: 1、4、7、10、13、16。
学生回答后小结:1、4、7、10、13、16。这种方法是通过观察发现第一面是黄色,第四面是黄色按规律,第七面是黄色……只要把前一个数加上3就能知道后面第几面小旗是黄色的。只要不是列出来的数都是红色的。
师出示:生5:16÷3=5(组)……1(面)。第16面是黄色的。
师:这个同学是通过哪个数判断的呢?为什么余数是1时就是黄色的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看来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是由余数决定的,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下一组中的第几个图形的颜色。
回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方法,谁为大家说一说?
三、着眼思维习惯培养,理清解决问题的条理。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孩子们在列式时,常把条件中的数抄错,或者列式顺序颠三倒四,把计算结果的单位写错,更有在所给条件多时,不知道如何列式的现象。分析其原因,那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不清晰造成的。因此在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条理,着眼于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
片段三;(我在教学2013人教版二下
p53例4解决问题的片段)
出示例4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
师:你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
生:从图中的文字里。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师: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生1:要知道一共要烤多少个和拷过多少个。
生2:要知道一共要烤多少个和每次烤几个。
生3:要知道还剩多少个和每次烤多少个。
师:同学们告诉我们要知道的条件很显然不尽相同,现在想一想,这三个同
学告诉我们的条件都能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吗?为什么?
生:不能,我觉得第一个只能求出还剩下多少个? 第二个只能求出一共要烤
多少次?第三个能求出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要知道还剩多少个和每次烤多少个的两个条件中,哪一个条件告诉我们了?哪一个条件没告诉我们?
生:每次烤几个告诉了,还剩多少个没告诉。
师:所以第一步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生:第一步要先求还剩多少个,用一共的减去已经拷过的。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传授分析技能,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和思维能力延展度的限制,往往对题意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把握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为不知从何下手,针对题目中所给定的条件,不能进行有效组合,更谈不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训练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分析技能的几点做法。
1、教会学生读的技能
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我常用“看谁从题目中获取的数学信息多?”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求学生读后,用笔画出文中关键句、关键词。向学生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没明白的地方是什么?在学生没有明白的地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释意。
2、训练学生组合条件的技能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题目条件相对较少,可以指导学生把两个条件结合分析,可以求出哪些问题。经常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能力。
3、教会学生数分析量关系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方法去寻找数量间的关系。
4、指导学生学画线段图
在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再列式计算。在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这样学生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就有了利用线段示意图分析,寻找数量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段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扎实做好解决问题的起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