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谈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李权昌
[导读] 在现代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下,以往教学中不受重视的科学课程,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也成为小学阶段中备受关注的教学科目。

        李权昌
        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摘要:在现代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下,以往教学中不受重视的科学课程,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也成为小学阶段中备受关注的教学科目。在学生的人生启蒙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站在科学角度,来教会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与自然事物,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改革举措。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展开对科学事物的探究与学习,激发学生想深入了解科学领域的欲望,增长学生的科学眼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正是对世界万物的探索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求知心理。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把握了学生学习认知的黄金时期,提供给小学生科学看待事物,研究科学知识的教学途径。而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打开学生探知科学世界的窗口,发现更多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生活情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知兴趣。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充分开发生活资源,利用生活化材料进行实验,让科学扎根于生活,以生活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人们对教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对教学的理解也各执一词。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是学校组织起来、教师指导下系统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它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过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育人”活动,而非简单意义的“教书”活动。而基于概念理解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也有着各自的见解。观点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民主、尊重主体,提倡整合方法论;他抵制“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但不反对科学教学本身,认为把“生活世界”概念引入教学理论有助于强化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发展。从科学、教学、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论证“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世界,具有直观形象性、个人经验性、两面性和非逻辑性;“科学世界”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具有符号性、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社会性;师生的生活世界,是一种“非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生活世界”,具有育人性、传承性、交往对话性、结构性和批判选择性;“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强调教学既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有用的经验,又要把科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二、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学习。通过对科学教材内容的研究,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事物,来合理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讨论与研究的兴趣,从而带动起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关于“比较水的多少”这一科学知识时,教师通过提前对教材内容的了解,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案,如提出这样的教学引导问题“大家平时会喝到哪些水”当听到这个人人有着经历的生活性问题时,学生们打开了话匣,积极回答道“在家喝妈妈烧的白开水”“外出喝的水,要么买的矿泉水,要么喝饮料”“我家喝的是饮水机里的水”。

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带动后,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水,会有着不一样的价格”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反映了过来“是因为水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课的重点,即“如何比较水的多少”。像这样,因为导入环节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也积极展开了教学相关的互动与思考,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2、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大部分的科学都来源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让其学会自主思考,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带到课堂中与同学和老师共同交流,共同进步。针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生活中的可发掘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考虑到小学阶段 的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的特性,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学习花的构造课程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让学生自己筹备课堂所需的素材,更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对于那些材料准备充分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花进行剖析,了解花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动手收集的花的构造进行了解,还能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种类花的构造,这样即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以探究为核心,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变得愈加重要。探究是科学学科的重要内容,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热情。所以,教师有必要以探究为核心,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合趣味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参与性,从而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用较为简化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 再通过比较去发现不同材料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区别。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用乌鸦喝水的趣味性故事,作为新课导入向学生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基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学生往往会主动地抢着回答问题。因此,教师要以不断延伸探究为目的,在完成课程内容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和材料,更好地理解生活问题。
        4、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改变传统科学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常态,教师要全方位地改变教学模式,并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注意突出生活性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度,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内容为例,尽管小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食品包装袋, 但几乎没人关注包装袋上的信息,而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食品包装袋,并以此为突破点去探究食物的健康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跟家长在逛超市的过程中,注意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比如食品名称、配料表和保质日期等,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添加剂,明白其具有改变食物口感、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但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
        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场景,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利用,让科学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某一科学现象感兴趣之后,就是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充满好奇,这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成果。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与体会,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科学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树立科学意识。
        参考文献:
        [1] 白凯伟.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22.
        [2] 冯晓丽.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5.
        [3] 王明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