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李娟
洛阳市东升二中 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文本细读在课程教学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和情感审美能力;对教师而言,文本细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素养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见文析文的方法最为常见,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掌握阅读的方法,不能对文本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且对文章的理解流于表面,甚至会套用答题模板生拉硬扯。因此,阅读教学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本细读应运而生。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对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概念的借鉴和活用,具体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进而对作品进行细致和精准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和精辟的理解。也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文本细读正是实现这一对话过程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培养能力
近年新课标提出了“对话”这一新理念。文本是对话的一个基础和前提。离开文本“对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本细读的一个根本点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文本细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呢?
1.以读促思,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文本细读,都离不开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绝非妄言。朗读是我们理解语言的前提。只有大声地诵读,才会更容易走进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齐读等。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切可以读的机会。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由朗读促进文本细读的展开,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探求诗歌的内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非常适合朗读的作品。在读中,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对爱的赞美和歌颂,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限期盼等情感,不知不觉中浸染了读者。
2.找准切入点,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语言的敏感度,更不要说对语言进行鉴赏。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把老师交给的答题技巧当作公式来用。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随意摘抄一些语句套用在老师提供的句式中。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对关键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品读。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可以以“痴”为关键字,从文中探索“痴”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究张岱是个“痴人”的原因。当学生分析出痴于行、痴于景、痴于情的时候,这篇文章的核心要义已经掌握了。第二,关注普通表达的不普通之意。有很多经典的作品,看似平凡普通的语句如果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往往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深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做一个有心人。比如《老王》一文中有一句:“后来我在坐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没有正面回答是与不是,而说“住在那多年了”。
在老王的心中那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也许能遮风蔽雨,但是却没与亲人,没有温暖。暗含了这样的地方是不能称之为“家”的,更好地体现了老王的苦。第三,于陌生处见真意。但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语言运用上偏离常规的现象,尤其是在表达某种情感时。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有一句“你是夜夜的月圆”。这句话不合常理,月亮不会每夜都是圆的,月有阴晴圆缺本是自然之道。但是思念之情却夜夜都有。“夜夜的月圆”意在表达对“你”长久的思念,不合理但合情。只有这样,在不断的细读、研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才会逐渐地获得语言鉴赏地能力。
3.多元视角,培养情感审美能力
文本细读中的“细”要给予正确的理解。细读不是只关注个别的字词句,将文本肢解,而是要在上下文以及整个文本中去分析把握,不可断章取义。每个读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特有的情感体会,而不强求一致,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处于一定的语境中,这样思路会更开阔,情感体验也会更丰富。
二、教师在文本细读中提升自我
1.教师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科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本细读是构成其学科素养的重要一项。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教师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案。”只有教师自己先对文本有了深入独到的理解,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领学生领悟文本,所谓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了一些教学中的不好现象:“现代网络技术地高度发达,使得我们地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地细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地做法,喜欢照搬教参中地‘教材分析’。一旦离开了这根拐杖,就几乎寸步难行。”① 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首先把纸上的文字读活,“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住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②。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会练就出领悟文本的慧心。
2.教师在文本细读后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对于课堂教学,教师最终的任务是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真切的领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感悟文字语言的能力。教师在不细读文本的情况下很难形成深度理解,往往会对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问题避而不谈或一言带过。且所提的问题许多都是无效问题,问题之间不能形成系统,无益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教师的课堂任务并不应停留在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输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和策略来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从而达到自行理解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考虑授课的内容,而是在考虑学生的思维。这是教师的教学技艺的高峰。”③ 将文本细读的学科素养逐渐转化为智慧课堂的教学能力,是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把这种方法成功引入课堂教学中,会收到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别效果。当然,一种新的方法的推行和实践,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教师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耐心地细读文本,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达到文学上所要求的修养,才有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形成一种习惯,培养一种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2009(3).
[2]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 任晓冰. 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