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曦1,2
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311231;2 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人才保障,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将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本研究围绕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现状、需求分析出发,构建以精准视角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理论体系,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化技能培育管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都市农业、培育、精准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in New Era Based on Precision Perspective
Liu Yixi 1,2
( 1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1231; 2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alent rejuven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juvenation is an important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y.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the new era will surely assume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rural rejuvenation.This study centers on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demand analysis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the new era from a precise perspective,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ecise skills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effec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rban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Precision
“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问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深层次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快速变动而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多产相融合的发展渠道,但是现阶段农业经营环境、收入、福利待遇等因“老龄化”、“自给化”、“低效化”等原因日益缺失市场地位,严重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都市现代农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周边及其延伸地带,从事农业生产,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基本需求的高集约化、多功能、多业态的农业。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城市“菜篮子”重要供给的迫切需要,对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技术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述
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逐渐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基本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纵观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事农业为主要职业,占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人群[[[] 刘益曦,胡春,于振兴,等. 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估与分析——基于规模示范合作社农户的实地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7(08):1-6.]]。在本研究中,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即占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且具有示范性、科技性、合法性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社会化经营管理者,即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它们代表着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趋势,具有前瞻性、代表性。
纵观国外研究,相对于我国提法的“新型职业农民”,国外主要提“农业人力资源”,基本形成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农民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依托技术升级,以福利农业的形式对农民进行了保护和转化。如Schultz T W.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如韩国开展“勤勉、合作与自助”培训[[[] Kim,Young Pyoung.New Dynamics for Rural Development:The Experience of Saemaul Undong [M]. Seoul Korea:Kyobo Publishing Inc,1985.]],更加注重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人力资本提升。二是基本确立了“农民是职业、职业有标准”的发展理念,并完成了身份、技术上的转型,并呈现出与本国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凸显了职业化与制度化。如在Strengthening Human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Annual Report),建立农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供给的科学保障体系。纵观国内研究,基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阐述了都市农业发展下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及创新培养方式,以及系统分析了新型职业培训的现状、意愿、需求、方式与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1]。此外,国内主要集中在探讨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问题上,构建了多元参与协作的培训体系[[[] 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76-82.]]。在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因素中,各专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培训意愿影响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 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4,05:1361-1367.]]。
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董香君.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8):62-67.]],需要分层分类聚焦培养[[[] 秦程现,杨嵩.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7):54-59.]],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等方式来实现创新发展[[[] 张成涛,张秋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3):79-85.
]]。
尽管目前学者主要围绕着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培训机制、培训意愿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视角上,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实证研究,难于从客观现象中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基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导向和职业规划分析,拟以“精准”培育为视角,剖析其内在的现实困境,探索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路径,为后续新型职业农业教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基础,为提升培训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二、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振兴,对乡村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体现出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知识、新技能、新需求”的时代特征。面对新形势,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中,也出现诸如“精准识别”(挖掘潜在培训需求)、“精准评价”(客观分析群体差异与发展阶段)、“精准管理”(剖析发展瓶颈与政策诉求)、“精准帮扶”(构建培养路径与帮扶措施)等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与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的发展,背离了其时代性特征。
(一)精准识别,挖掘潜在培训需求不足
“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培育谁”的问题,其核心的解决途径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的需求的挖掘,然而当前识别机制不健全,难以精准识别潜在的培育对象。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较强的行政任务,至上而下的盲目选择培训对象,分配指标,缺乏应有的选择与甄别,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且重复培训弱化其培训覆盖面。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偏低也进一步弱化了其培训需求。如政府的购买服务缺乏后续管理、培训机构“盈利”导向、学员的应付式培训等,频频出现为完成培训指标而“签到式”培训等。
(二)精准评价,客观分析群体差异不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核心在于人才振兴。在新型职业农民精准评价中,“等、靠、要”等治理怪想频出,一方面受传统文化与意识影响,农民受困于发展的不确定,缺乏风险承担能力,加之知识水平有限,进一步弱化其能动性;另一方面,政府惠农扶农政策影响下,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缺乏激发内在发展动力的政策导向,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加之农村基层治理中,连带关系、宗族关系、亲属关系等较多占据着优势资源和机会,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在精准评价中,至上而下的选择与分析个体差距中存在客观错位与精准的偏离。
(三)精准管理,剖析发展瓶颈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前期的政策导向、中期的培育管理,后期绩效评价等。在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培训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培训的质量尚缺乏有效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培训精准管理,如对区域培训的需求、产业发展客观需求、群体意愿差异需求等未充分调研与分析,缺少至上而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等。此外,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质量、培训形式、培训诉求等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固态化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现阶段的培训需求,这都需要精准管理与施策。
三、基于精准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与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客观需求,为乡村基层治理与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而且是乡村脱贫攻坚的现实要求,为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人才支撑。基于精准视角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应着力“精准”,核心在于人的精准,重点在于机制精准,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量变到质变转型助力。
(一)以人为本,健全精准培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识别,目的在于培养对象选择的精准度,核心在于构建识别机制。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着未来职业农民代表,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要关注识别潜在的培育对象,重点聚焦区域产业带头人(生产经营型)、有文化有能力的职业农民(专项技能型)、大学生职业农民(高学历技能型)、多产业融合创新创业农民(专业服务型)等。首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以人为本,既能满足理论技能需求,更应该关注被培训主体的客观需求,如对实践技能、“互联网+”农业(网络带货)、市场营销与创新创业等技能培养,满足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内生转型发展动力,主动学习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与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效率。最后,依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文件,如金融支持、土地政策支持、农业保障支持等。
(二)因人施策,健全精准管理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因人施策,紧紧围绕标准化培育向个性化培育、技术培育向赋能培育、阶段培育向终身培育等方面转型升级。建立健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培育评价管理体系。一是因地制宜,精选区域品牌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并选聘一批从事农业生产高技能人才担任导师,依据农事活动开展培育工作。此类培育具有时效性、精准性,符合区域职业农民培育需求。二是因人设课,依据职业农业需求,开展定制类的“培训包”培育服务,采用理论实践包为基础,远程视频与入户指导相结合培育模式,开展定制化特色培育工作。此类培育具有针对性、精准性,符合全领域职业农民的培育与指导。三是健全评价管理体系。政府层面上,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层面上,提供订单化、个性化的培训。第三方评价管理方面,政府应主动聘请有资质的评价机构,全程进行管理与评价,优胜劣汰。
(三)动态育人,健全精准考核机制
为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有必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动态考核机制,紧紧围绕职业农民的特性、结构需求等进行精准培育。首先,重点考核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课程安排管理等,这是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最基本要求,并按其培育水平分类财政补贴,差异化考核管理。其次,完善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数据库,将职业农民特性、培训满意度评价、培训考核认证、培训后期跟踪反馈等有机融合,探索优化动态考核管理机制。最后,考核其培育质量,建立第三方考核机制,建立“1+X”证书制度、 “育+训”联动培育机制等,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