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京宴 赵艳红 苏道勤
朝天一小
自新课标准颁布以来,许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实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课程理念,建构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灵动的教学活动,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里就出现了许多‘生成资源’。这些“生成资源”对学生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如何用好“生成资源”值得一线教师去实践与研究。“创生型”活动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数学学习要突出创造性及生成性特点而提出的。所谓“创生型”活动是通过活动产生新的学习资源,学生借助新的学习资源深入学习的活动。它具有侧重于借助学生自身的经验,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能产生出有价值的、可供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和资源的特点。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活动、并能充分利用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①。
在课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课堂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构建了“问题预设→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反思提升”的小学数学“创生型”课堂教学模式,现在以赵艳红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搭配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为案例,阐析“创生型”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第一环节:问题预设 激趣生疑
在“创生型”活动中,作为学生自主创造学习资源的“源头”,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是很重要的环节。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易于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提出合理的问题预设。因此,在设计学习材料时,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活动情境,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把课堂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再以“情境-问题”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通过合作以及自生的的努力而取得成功。
师:孩子们,今天,我带来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他们来自青青草原——他们就是聪明的喜羊羊和漂亮的美羊羊。美羊羊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邀请了好朋友们去游乐场玩,他想穿的漂亮些!哇,美羊羊衣柜里好多漂亮的衣服呀!
学生被漂亮的情境图吸引,思维迅速被带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
老师把教具展示在黑板上:一件短袖,一件外套,一条短裙,一条长裤,一条包裙
师: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衣柜里的衣服呢?
学生举手非常积极,老师抽生回答。
生:有一件短袖,一件外套,一条短裙,一条长裤,一条包裙。
师:该怎么穿才更漂亮呢?
学生各抒己见,兴趣高涨。
师:同学们,这么多漂亮衣服,一共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呢?
学生思考。
师:有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有的孩子有那样的想法,那么,我们怎样搭配最好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研究衣服搭配中的问题。
【课堂感悟】教学活动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课始教师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很乐意帮助美羊羊解决衣服搭配的难题。教师问题的提出,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去,衣服穿搭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此情境的创设,不仅迅速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了寓教于乐,也让学生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第二环节:巧妙引导 自主探究
教师课前准备了精美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大胆质疑,合情推理,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体验,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合理的利用“生成资源”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同学们,在搭配时是有要求的,想知道有什么要求吗?
生:每次上装和下装只能各穿一件。
学生齐声回答。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要求的?
生1:每次上装只能穿一件,下装也只能穿一件。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学生齐声反驳。
师:那说说你们的想法。
抽学生回答
生2:每次搭配的时候,只能用穿一件上装与一件下装搭配。
学生自信满满
师:说的非常好,掌声送给他。
掌声热烈。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一共有多少种穿法。注意两人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另外两人把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左边的方格里。
学生开始动手摆学具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摆一摆,教师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摆一摆得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下来,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吗?
教师呈现如下学习任务:
学生若有所思。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用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等方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学生受到启发,讨论得很热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欣喜地举手示意。
【课堂感悟】有了前期任务驱动,紧接着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课中学生利用精美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借助记录单尝试解决搭配问题,初次生成学习成果,于是教师再提出“你还打算用什么方式表示上装、下装?”这个看似开放的问题,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猜想,教师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之前,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用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等方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在学习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快速的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用不同符号表示搭配方法,同时小组合作前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后续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通过巡视适时的给予学生帮助,最终生成了丰富的探索成果。
第三环节:交流分享 提炼方法
经过组内交流、互相启发,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创生”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分享,验证探究成果,取长补短。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交流分享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别人的想法大胆提出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积极讨论,让思想得到碰撞,通过交流分享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形成多角度,多策略思考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炼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完成知识的同化。
抽学生上讲台展示并汇报他们组的搭配方法。
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记录卡。
生1:我们这组用颜色表示上装、下装。红色表示短袖,棕色表示外套,黑色表示短裙,蓝色表示长裤,紫色表示包裙。第1种.把短袖和短裙搭配在一起,第2种.把短袖和长裤搭配在一起,第3种.把短袖和包裙搭配在一起,第4种.把外套和短裙搭配在一起,第5种.把外套和长裤搭配在一起,第6种.把外套和包裙搭配在一起,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学生展示汇报搭配过程(如图1),生汇报结束后,师课件展示用颜色表示表示上装,下装的搭配过程。
生2:我们这组用字母表示上装,下装。 A1表示短袖,A2表示外套,B1表示短裙,B2表示长裤,B3表示包裙。搭配方法是A1和B1搭配,A1和B2搭配,A1和B3搭配,A2和B1搭配,A2和B2搭配,A2和B3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学生展示汇报搭配过程(如图2),生汇报结束,教师课件展示用字母色表示表示上装,下装的搭配过程。
生3 :我们这组使用序号表示上装,下装。 ①表示短袖,②表示外套,③表示短裙,④表示长裤,⑤表示包裙。搭配方法是①和③搭配,①和④搭配,①和⑤搭配,②和③搭配,②和④搭配,②和⑤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学生展示汇报(如图3),边用手指搭配的过程,教师课件展示序号搭配的过程。
生4:我们这组是用文字表示的,第1种.把短袖和短裙搭配在一起,第2种.把短袖和长裤搭配在一起,第3种.把短袖和包裙搭配在一起,第4种.把外套和短裙搭配在一起,第5种.把外套和长裤搭配在一起,第6种.把外套和包裙搭配在一起,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学生展示汇报(如图4),教师课件展示序号搭配的过程。
图4
教师把同学们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解决搭配问题的方法,太棒了,你们最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
生:用字母,颜色,序号表示要简单一些,用文字表示有点复杂。
学生大声地回答。
师小结:在解决搭配问题时,同学们用符号来表示更简洁,明了,快捷。在解决搭配问题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课堂感悟】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分享,让学生得到多种搭配方案,如用文字、图形、符号或不同颜色等记录方式。教师在处理学生自主探索成果时,让学生先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写在记录卡上,形成书面成果,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最后教师把所有研究成果一一的展示出来,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探究成果,引导学生用符号来解决搭配问题更简洁,明了,快捷,并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适当的引导,渗透学习方法,注重过程指导,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法可循,有理可依,整个探究过程从零散到整体,达到了一个思维可视化,完成了知识的同化。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反思提升
“创生型”活动课堂练习的设计,不是为“练”而“练”,紧紧围绕本课预设的目标,回归生活实际,练习形式有层次而具有趣味性,让习题之间具有联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课堂习题中的“生成资源”(新的知识点,新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解决新问题,由简到难,升华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借助交流互动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题的策略与方法,用“生成资源”探究变式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知识应用与迁移。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帮助美羊羊解决了衣服搭配问题,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很多关于搭配的数学问题。
师:美羊羊穿着漂亮的衣服,我们一起看看,她接下来要干什么呢?
生:吃早餐
学生齐答。
师:美羊羊的早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豆浆,牛奶,蛋糕,油条,饼干,面包
生2:还知道,每一种饮料只能搭配一种点心。
师:那么哪些是饮料,哪些是点心呢?
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豆浆,牛奶是饮料,蛋糕,油条,饼干,面包是点心。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接下来,请拿出你们的练习本,把这道练习题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讲台展示并汇报搭配方法,教师协助学生展示。
生1:我是用圆圈表示牛奶和豆浆,也就是饮料,用正方形表示蛋糕,油条,饼干,面包也就是点心。牛奶分别与蛋糕,油条,饼干,面包搭配(在绘制图时,少画一个正方形,学生在汇报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口述时及时改正了错误。)。
回答完问题后学生非常懊悔的走下讲台,老师适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师:在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但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你也是棒棒的。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你的搭配方法。
师:小组讨论,可以用符号解决搭配,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吗?
生2:我是用序号表示的,①号表示牛奶,分别与③、④、⑤、⑥号点心搭配,就是4种不同的搭配,②号豆浆分别与③、④、⑤、⑥号点心搭配,也是4种不同的搭配4+4=8(种),一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回答的太棒了,不仅可以用了符号解决搭配问题,还用了列算式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还有其他的搭配方法吗?
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课堂感悟】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目标,科学合理。问题“美羊羊的早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因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符号符号化思维,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符号解决搭配问题,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适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生成新的解决搭配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搭配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符号解决搭配问题,还可以列算式解决搭配问题,整个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练习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生成资源”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这堂数学教学活动是紧扣“创生型”课型理念设计的,教师建构蕴含数学结构的学习材料,巧妙的预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自主创造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牵着学生走”变为“让学生自己走”,其价值在于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创生型”活动的设计,既要把握好活动起始阶段问题的预设,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充分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提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享交流,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注①费岭峰《课堂的魅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1】费岭峰《课堂的魅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2】刘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