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霞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毛刘小学2517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文章就以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小学生 习惯 有效学习 交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学生的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在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习惯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是否专心,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除了有序的课堂常规以外,教师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详细地讲解例题。在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中,有教师先把除法竖式列在黑板上,新课就从试商开始。虽然试商是除法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竖式除法的学生来说,列好除法竖式才是第一步。
2、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学生专心听讲的重要保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就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保障充分有效的师生互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肯定与激励,更能增加他们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和谐的统一,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形成。
3、充分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至少必须足够学生完整解答两个习题的时间。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来演示的时候,学生信心满满,但是题目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了。学生积极的态度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技能,但是完不成练习又说明还没有完全掌握。通过学生独立练习,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没有掌握的同学来说,能更有针对性地听讲,马上就有重新学习和重新练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在写作业时,特别是在做试卷时经常出现许多错误,往往再把试卷发给他,不用任何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改正确了。说明他们并不是缺少解题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呢 ?
1、题目读完整。有些学生在审题环节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把题读完。比如:一个数和它的4倍的和是30,这个数十多少?(用方程解)。像这样的题,经常有学生不按要求解题。还有现在很多习题中既有字,又有画,解题的条件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图画表示,这就要求学生字画结合,寻找条件。
2、找出关键字。文字题和应用题是审题出错的重灾区。在中低年级时,教师会采取找关键字的方法教学生审题。如12比8多多少?教师会让学生把“比”“多”这些字圈出来。如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就会把“平均分”圈出来,有了这些关键字,学生就很容易把这些题目分成几类,也就会准确选择相应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中,老师也会用相似的办法。找出了关键字,数量关系就变得明了,学生就容易解答。
3、关注细节。有些题目中,就带有一些隐蔽的条件或者特殊的要求。比如:“有124块肥皂,每箱装40块,需要多少只箱子才能装完?”“有124块肥皂,每箱装40块,可以装满几只箱子?”两个相似的题目却有着不同的要求。
还有:
22+17= 13×4= 78-16= 52÷4= 19+32≈ 像这样一列题出现,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忽视最后一题中的“≈”,也就是说,这一题要求用估算来解决。
三、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字如其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其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书写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作业计算正确率的高低,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错误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书写不规范造成的。要规范书写,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1、规范字的书写。0-9这十个数字就有很多学生写得不规范。把“2”的尾巴写的长一些,添上“1”就变成了“4”;“3”的右上角加“-”就变成了“5”,还有就是“0”和“6”、“1”和“7”不分的问题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计算的结果。
2、注重合理的安排。低年级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先选择比较大的空白处,越写到后来越小,直到最后没地方写为止。在低年级解题的步骤比较少,教师往往不叫强调。到了高年级后,解题步骤的增加,这个问题就越发突出,凌乱的解答过程牵制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影响了解题。
四、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
数学教师会发现,学生因为作业不检查而导致作业错误率高的现象很普遍。良好的检验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从长远看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很多学生都是有热情做一个新的题,却没有兴趣检查一个已经做好的题。他检查作业完全是因为“老师要我检查”,而不是“我要检查”。该如何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呢?
1、在思想上正积极引导。检查作业可以减少错误,这个学生都知道,就是不去认真检查,原因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在课堂课堂上练习的时候,我会专门找一些错误本可避免的作业来进行展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同时找出避免错误的方法——检查。通过对错误的讲解引起学生对检查的重视,激发学生检查的意识。
2、在行动上处处落实。我会在操作性强的事情上时刻提醒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板演,我会让他在检查完后在下去;放学前,学生把家庭作业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经过这样检查以后,很少会有学生忘记家庭作业。
3、给检查预留时间。如果时间过于紧张,不但不是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反而让他马马虎虎,心浮气躁。一般10分钟的作业量我会给20分钟,这样既保证学生能做完,能检查,还不至于拖拖拉拉。
4、激励策略。对于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当众表扬。还会请一些作业好的同学做经验介绍,这些同学总会说到“要认真检查。”作业好的同学,还能在周末减免一部分作业
五、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积累意味着学习和进步,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积累数学知识对于今后其在数学上的发展至关重要。“温故而知新”,在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研究中,学生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知识的梳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及时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让学生在了解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对学生很有帮助。在中低年级,可以由教师组织,通过画图和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构建这个知识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逐渐习惯由学生主动进行对知识的梳理。
2、推广“纠错集”。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推广“纠错集”的做法。让每个学生把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做并不等同于“记住这些题目”,而是让学生把暂时还没有掌握的题集中记录下来,方便他们探讨。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层面上建立“纠错集”,有了教师的示范,我相信学生会做得更认真。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