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松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贾寨小学 475121
【摘要】根据深度学习的体验性、深刻性、结构性、迁移性、内省性等特点,通过多感官体验、编码理解、联想创造等教学策略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形成深入学习的状态,也就是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可以更加容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可以对自身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反思和理解。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数学能力 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经常会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浅学习和深学习之间的差异。浅层学习是对机械的简单学习。学生只记住表面和形式上的结论。他们对知识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无法处理细微的变化。而深度学习是一种深入的本质,能够实现自主迁移的学习。
1 数学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1 概念界定
数学的深度学习是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心全意的进行关于数学学习的独立思考,以及各种相关知识和问题的深刻理解,在学习中对知识不断进行巩固,掌握多种技能,形成了非常扎实的知识体系,从而学生对于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可以更加的如火纯青,从而在数学能力上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1.2 数学深度学习的特点
1.2.1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专注于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话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不仅有认知参与,还有情感、意志和动机的参与,从而形成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体验。
1.2.2深刻性
深度性是指学生对经验、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加工,对某些问题由浅层到深层形成清晰、理性的理解,赋予学习主题以意义,建构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深刻性是指学生不要求知识在某个方面过于宽泛的理解,而是要求对于重要知识点的逐步深化。
1.2.3结构性
结构性是指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不是零碎的,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序的组合和排列,即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节点”,从而形成整体结构。
1.2.4迁移性
迁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问题的本质,看清“本质”,不再拘泥于“形式”,实现学习的迁移和自主。迁移是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重要标志,而深度学习必然是以学习为转移的目的。
2 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2.1 多感官体验
将经验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知识,某国外知名教育家曾经写道:“儿童以形式、声音、颜色和感觉来思考。”在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尽力使学生看、听、感觉和思考同时进行。每个大脑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多感官体验将学生的体验感知转化为理性知识。教师在倾听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时,通过多感官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感知,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体验来体验感知现象。常规知觉,学生的知觉由知觉向理性转变。
通过多感官体验,将学生的经验感知转化为理性知识。
2.2 编码理解
个体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处理和建构知识,从浅层编码到深层编码,是外部信息的形式化转化过程。编码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包括以自己的语言形式组织和概括的语义编码,以及使用视觉图像或其他图像组织材料的图像编码等。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中,为了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在学习中发现乘法分配律,作者使学生经过编码的过程理解通过以下三个问题,从而让学生可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问题1:焦先生去商场挑选学生服装,外套95元,每条裤子75元,买4套衣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95×4 + 75×4=(95 + 75)×4吗?
问题2: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原来的长度是45
米,宽度为30米,经过膨胀,宽度保持不变,长度增加15米,膨胀
之后的操场有多大?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40×30×15 =(40×15)×30吗?问题是3:10×4+10×2=10×(4+2)。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根据乘法的意义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吗?
在上述问题中,问题一创造了买衣服的情况,用以支持乘法分配律处理生活中的“事物”的帮助下,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讲解。问题二中,乘法分配律借助描述区域几何模型,和乘法分配律在“形状”的帮助支持。最后,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从“意义”的角度对分布规律进行编码,借助“理性”处理乘法分布规律的本质。在“物”、“形”、“意”的帮助下,处理由浅到深,实现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细致讲解。
2.3联想创造
让知识通过联想从零散到结构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创造、内化和重构认知结构。在参加人民教育工作者培训项目的研究活动中,笔者对特聘教师周卫东的以下片段印象深刻。
老师:根据你之前学过的数字,你能想象或修改一下“一块电池,耗电量的80%”这句话吗?学生1:一个电池有100个部分的电力,还有80个部分的电力消耗。学生二:他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关。剩余电量为用电量的1 / 4。学生3:一块电池,还剩下1/5的电量。学生4:一块电池,耗电量为总电量的0.8。老师:看来这个百分比和你以前学过的数字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一个数字,也就是在各种关于数量关系的描述中,对于数字部分的内容必须要做到力求准确。上面的部分,老师并没有多次提到“分数”“比率”这类内容,但是该教师却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个小小的电池,对其耗电量进行相应的引申,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了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该领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3 结语
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小学,这一阶段有效数学教学对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只要掌握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如注重小学生的教学时间与效益,明确小学生教学目标与任务,关注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灵活的选择小学生教学方法,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步与发展,就能增加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生数学的有效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芳.见“微”知效教学相长——浅探微课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1:53.
[2]杨玉生,董良君.微课对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作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