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2期   作者:许俊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许俊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经济开发区华南城小学,231200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在逐步优化。以生为本,渗透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师工作追求的目标与方向,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期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重点。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强灌式”,对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了影响。而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则是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1]
1、以生为本,创设情境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连接教材与学生的纽带。创设情境要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有效的情境可以把教材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单一枯燥的数学符号、数学公式不感兴趣,但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方式,把这些知识内容寓于丰富的情境中,改变知识的输出形式,就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展开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比大小》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幅丰富的生活情境。画面上有 3 只猴子、4 个梨、2 根香蕉、3 个桃。五彩的颜色、生动的图画、贴近生活的内容,一下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在画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有的说他发现桃子的数量与猴子的只数相等,都是 3;还有的发现,梨的个数比香蕉的根数要多;还有的发现……。这些发现,融合了学生的认真观察与独立思考,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保持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答案,从中选出与今天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出比较大小的符号, 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以生为本的合作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在团队环境中进行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有时候单靠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课,有的学生很容易做对,也有学生计算错误,就需要孩子之间互相交流,指出错误原因,如何避免算错等,从正反两面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以生为本的合作课堂,在合作中共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又如,解决问题的策略章节,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但一两个学生很难想得全面,就需要团队合作,多想方法,最后再合作交流,优化策略等。这样既把学习的过程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题,又能很好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互帮互补,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构建以生为本的分层课堂
        学生由于性格习惯、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差异。有一讲就懂的,还有“慢热型”的, 需要慢慢消化知识。这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上的“投影”。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建以生为本的分层课堂。把学生按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有全班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础目标,又要有不同程度学生需要掌握的分层目标;在课堂提问时,既要照顾到优秀生设计一些灵活开放的问题,又要设计一些基础问题,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关于探索周长和直径关系的一些计算问题,可以交给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参与计算过程,让他们回答;而到了观察对比提升阶段,就可以适当提问给哪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突出以生为本。在作业布置上也是如此。通过实施分层教学,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希望和期待,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巩固双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构建以人为本的兴趣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小学生的主观意识不是很强烈,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想法设法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促使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教学《图形的平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变换特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提前把课件做好,上课只要播放给学生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 Flash 技术,制作成动态的课件,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已知图形按照要求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过程, 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直观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会善学、乐学,从而加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堂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提出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曙光,新的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方向,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想尽一切方法,用尽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宝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4):181.
[2] 罗育平.以生为本,高效课堂[J].神州,2018(33):157.
[3]叶洁真.以生为本,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速读(上旬),2018(10):104.
[4]王冬梅,李家贵.以生为本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读写算,2018(17):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