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韶华 师艳霞 秦晓霞
山西省文水县实验中学 032100
摘要:初中生想要健康成长,必须接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前,道德和法治课程虽然在多数初中校园里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在其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对于学生能否较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能否较好地形成思想品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于初中生而言极有必要。对此,在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以后对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包含有政治理论、思想品格、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心理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学科,能够更好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多是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加上简单讲解的方式教学,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枯燥乏味,无法培养学学科学习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二、将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对事物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的学习阶段,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抓住关键点,结合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新课程的导入作为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事实上,不少教师在课程的导入上较为刻板,使用苍白平实的语言,且毫无感情色彩,也无法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如此一来,便造成了整堂课的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必须纠正类似这样的错误理念,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
唯有将生活元素有效应用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法的优势才能够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也更能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式学习
初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自学的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相差甚远,其实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与法治的影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入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诚信”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总结生活中不讲诚信的情况或者案例,例如新闻中很多商家不顾信誉坑害消费者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学习之后更加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总结出还有哪些行为是违背诚信的,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脚踏实地,把诚信作为生活准则。
四、创建贴近平日生活的浓厚氛围
在传统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并没能融人真实的平日生活,因此整体上呈现乏味性与单一性的状态。因此可见,教师针对上述学科有必要将其灵活渗透于同学们的平日生活,同时也要为同学们创建贴近其真实生活的趣味性氛围。针对现有的课堂如果能实现上述的转变,初中生就能真切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并非枯燥的,而是与平日生活具备内在性的某些联系,从而显著增强了自身在面对课堂时的兴趣。
五、开展课外实践,培养道德素养
相比于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长期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降低其课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追求。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与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与其沟通活动形式。在师生达成一致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使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更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关于法律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与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相关条例,并开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动,让各个小组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现其权威性、严肃性,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他们法律观念。在组织法制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可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实践教育中,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参加义工服务、走近革命先烈纪念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入小区,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丰富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引人丰富的图文、影像等资源,结合生活中的积累,创设生活情境和讲述生活内容,进而有效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好实现知识与生活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更好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喜杰.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近学生生活[J].法制博览,2019(23):296.
[2]李有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48.
[3]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