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人柱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2020年暑假期间,注意到一则“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亲”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的新闻。新闻同时还告诉读者,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有人注意到这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可她爸爸的身份却一会儿是“烈日下的建筑工人”,一会儿是“衣衫褴褛的拾荒者”,一会儿是“躺在床上的植物人”。也许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习惯,竟不由自主地往考场作文的写作方向去联想了。这里我们不论视频的真实性、拍摄者的目的性,单讲视频的加工手段——拉大备考与考上的反差——倒是深得考场作文的个中三味。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真情实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五年级上册课文《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谈童年的读书、作文。叶文玲说,“醉心的阅读”使“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不断的作文,又让她“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一。“从阅卷情况看,凡浸润真情实感的文章,均能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经年的灌输,反复的强调,“写真情实感”这一作文“要诀”,似乎已被广大考生接纳。于是为了体现“感情真挚”,众多考生尽其所能拉大与家人的反差、矛盾,拉深与亲人的隔阂、对立、抗争的程度,甚至不惜虚构、捏造家庭变故,亲人死伤的事例,以至于出现网络上流传有说法,说“每年高考,大约有三十万家人‘丧身考生笔下’”,“爷爷死了,奶奶死了,外公死了,外婆死了,爸爸死了,妈妈死了,有的还是一齐死了”。
显然,“知道”与“做到”之间,距离还很遥远。
考场作文一般是三类文章:论述类文章——议论文(阐明文、证明文), 实用类文章——书信、演讲,文学类文章——散文(叙事文、抒情文)。散文、书信,本来就是抒情,或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快乐、满足、幸福,写自己的委屈、苦恼、孤独、寂寞,写成长过程中的欢笑、感动、泪水、悲伤……做到“真情实感”似乎比较容易,起码虚构、捏造不那么容易被识别。写考场作文,少数有明确文体要求,更多是“文体不限”或考生自己“明确文体”。每当“文体不限”或“明确文体”时,极大多数考生选择的是写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以说理为主,那么,什么是论述性文章的“真情实感”,论述性文章怎样写出“真情实感”?像文学类那样,拉大反差,拉深隔阂吗?不说不是“真情实感”,起码是冒着“文体特征不明”的风险的。
九年级有篇课文,题目叫“心声”,讲“程老师”在“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公开教学课”上,选了六位学生“表情朗读”“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小说《万卡》”。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李京京”要求朗读,被程老师“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拒绝了。可《万卡》的故事,“勾起李京京对往事深深的怀念”,“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自“他到城里来上学,他就再没见过爷爷。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吵起来,妈妈总是打他,一边哭一边打,他害怕极了。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李京京喜欢《万卡》,“喜欢极了”,他读着《万卡》,回忆着自己过去的经历,“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象得出万卡写信时的心情,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公开课上,原先安排朗读的第二个同学,看到“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怯场了。看着“脸上有点发白”的程老师,李京京“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程老师别无选择。李京京开始朗读了。他读完了第二个同学要读的段落。在就要读完第三个同学要读的段落时,他才发现他读多了。“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显而易见,李京京的朗读能征服程老师,能打动全体听课人,凭的就是他的“真情实感”。而他的“真情实感”来自于他与作品中人物有着类似的遭遇。类似的遭遇使他与万卡几乎同呼吸共命运了,朗读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等同起来了。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样三点:一是真正的“真情实感”人人都能感知,都能被打动,二是“真情实感”的表达似乎不需专门的训练,三是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自己的切身体验、切身感悟。
写作文,如果不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项训练,看作是语文能力的展现,而更应该看作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每次作文,都能认真地想一想,“我”受到了什么教育,“我”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有了哪方面的哪些认识的提高,或者“我”得到了哪些启迪,那么就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我”得到的教益、提高、启迪等,就是“我”自己的,就是“真情实感”。说得再直白点,作文,包括议论性文章,要有“我”,要有写作者自己。总之,只有“我”自己受教育了,受启发了,被打动了,才能教育、启发、打动读者。朱光潜先生说得好:“作者自己如果没有被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而事实是,在一篇一篇的论述性作文中,我们能听到说教者在道德高地的侃侃而谈,能看到旁观者隔岸观火的指指点点,却很难找到写作者经历教育后获得教益,受到启迪的身影。没有“自己”,没有“我”,这样的作文,哪里谈得上“真情实感”?
我想,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把自己与材料中的一个人等同起来。
考场作文常见的题型是材料作文,命题者提供一则或者几则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而提供的材料又很多是“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在“记叙性材料”中,一定会有人物存在,写作者在作文过程中把自己与材料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等同起来,“真情实感”就能真实得多。
试以2015年全国1卷作文题为例简述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作文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或参与“讨论”,写议论性文章完全符合命题要求。此时的“你”很容易成为旁观者,第三者,一不小心就是一通空洞说教,或者是隔靴搔痒的“虚情假意”。我们首先感悟“我”受到的教育,我们把“我”与材料中的某一个人等同起来。比如,“我”就是“小陈”。那么,“我”的父亲、家人、亲人是否会“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是否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垃圾不分类、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公园随意摘花取果等触犯有明文规定或无明文规定的条文素养的行为,如果有,“我”是怎么对待的?是假装没看见没注意到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心里知道要尽一点义务,但碍于长辈的伦理而缺乏勇气,还是像“小陈”那样尽一份努力呢?社会不是很需要“小陈”吗?六年级上册“习作七”的任务是:“小明的爸爸爱打鸟。今天,他又背上了猎枪准备出门。小明想劝阻爸爸。想一想,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说服爸爸?”有太多的“爸爸”“父亲”需要“说服”“劝说”。“我”就是“小陈”,就既是写作上写出“真情实感”的等同,也是“我”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我”就是“小陈”,只是“我”要怎样做才比“小陈”做得更好呢?“我”比“小陈”有了更充裕的思考时间。当然,“我”可能找不到比“小陈”更好的办法,也或许在生活中“我”也像“小陈”似的尽了一些努力,但在提高“父亲”方面收效不明显。但“我”这样思考了,至少会让“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多一点平常心,多几分的理解;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多几分的淡定从容;在与家人的相处时多一点理性,多一些关爱;或者在应对家人的不该有的行为时有了一次预演。如果“我”把这样的感悟写在给“小陈”的信里,我想“小陈”读了,一定会很欣慰的。再比如,“我”就是“老陈”,“我”“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或有类似这样的行为时,“我”该如何面对子女、晚辈对“我”的提醒、劝说、批评、指责,甚至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对待呢?如果“我”有这方面的切身感悟,然后把感悟写在给“老陈”的信里,我想“老陈”读了,也同样会很欣慰的。
材料作文的材料,既是作文的依据,也是教育人的素材。把写作者自己与材料中的人物等同起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得到的提高、启迪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情实感”。
二、写作针对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
议论性文章是要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犀利的力量和深刻性,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的《拿来主义》,“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吴晗的《谈骨气》,针对“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艰难途程”中,“一部分人在困难面前犹豫彷徨起来,甚至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极少数人则企图从某些国家那里乞求恩赐,想讨根什么魔杖来创造奇迹”。我们写论述性文章,可以针对政府、集团,针对社会、他人,针对言论、现象,针对问题、时弊……“体现为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也。”但我认为,特别能体现“真情实感”的是针对写作者自己,是针对自己确实存在的问题。
试以写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6年高考作文模拟题为例简述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一夜的暴风雨,使得许多小鱼逐浪而上困在了沙滩水洼里。大海虽近在咫尺,但它们却无法回去,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死。
“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小男孩出现了,他捡起一条条小鱼用力扔回大海。一个正在海边散步的男子对孩子说:‘这小洼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一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这一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读了这则小故事后你有怎样的经历、见解或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上,面对老师同学演讲。要求符合演讲稿的形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后统计小结,“与善为邻”、“尊重生命”、“别让经验成为灵魂的枷锁”、“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小行成大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定不移的信念”、“让生命充满爱”、“莫以心为行役”、“生活应该量力而行”,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立意、观点。显然,学生主要针对的是“在海边散步的男子”的缺乏爱心,不够善良,或者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小事的不屑一顾——把救一条小鱼当成是小事等。如果“我”就是“男子”,“我”存在这些问题吗?而且,材料显示“男子”存在这些问题吗?没有把握住问题的症结,就如同庸医,只能胡乱医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事实上“我”就是“男子”,“我”确实存在的问题,材料中也说得很清楚,那就是“救不过来的”,也就是“不做无法完成的事”,“不做一个人做不做都改变不了现状(现实)的事”。“我”是教师,成绩不佳的学生较多,况且“我”也只能辅导一科,难以改变学生学业现状,索性不闻不问;“我”是学生,我想认真复习了,但一想到要复习那么多的知识点,我就气馁了;“我”是职员,我随手关灯,也改变不了整栋大楼白天亮灯的现实,“我”是小区居民,我少扔一点垃圾,也改变不了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我”因此没有“做”,这是“我”确实存在的问题。扩而言之,今天的许多问题是,当我们意识到其严重性的时候,我们也已意识到个人似乎已无能为力了,像诚信问题,雾霾问题,环境问题,虚假信息泛滥问题……没有行动,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而如果我们身体力行,只身去努力做点什么的时候,还完全有可能被看作“傻瓜”“疯子”“另类”等(这是“勇敢”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可能因此更体会到了我们的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宝贵,更明白“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朴素道理,更坚定“只要有意义,能做一点是一点”的立场。所以我们如果立意“勇敢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时,是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更具有“真情实感”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三、立意与自己的真实遭遇结合起来。
情贵在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中一定要有“自己”。在写论述性文章时,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到一个角度,确定与自己的真实遭遇结合起来的立意。举例来说。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议论文。
“收藏家请品酒师到家里品尝他收藏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上等美酒,一言不发;而当他尝了一小口普通酒时,却大加赞赏。收藏家不得其解。品酒师说:‘对于第一种酒,不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就是证明;但第二种酒,却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就会受挫。’”(某练习卷作文)
这则材料的写作角度很多,立意很丰富。可从(一)“品酒师”“一言不发”(不赞美上等美酒)的角度,立意1,真正的好东西是无须赞美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立意2,对无须表扬的表扬,就是对不应批评的批评……(二)从品酒师“大加赞赏”(赞赏普通酒)的角度,立意:善于赞美,勇于赞美(郑渊洁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只有一句话:“只听鼓励的话,不听批评的话。”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具有,而又人人都不愿给予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对别人的赞美)。(三)从品酒师“一言不发”与“大加赞赏”的结合角度,立意:1.懂得运用赞美,2.不要滥用表扬,3.会表扬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4.对无须表扬的不表扬,对需要表扬的表扬,才是真正的表扬,5.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6.要特别关注需要关注的普通群体(上等美酒是少量的,普通酒是大量的)。(四)从品酒师“解释”的角度,品酒师对上等美酒不置可否,却对普通酒大加赞赏,让人可能怀疑其专业水准,或者怀疑其别有用心,我们也就可据此立意:1.让人了解是困难的,被人误解是容易的,2.对不太理解的不要轻易说理解,更不要随意妄加评说,3.品酒师是勇敢的……(五)从收藏家“不得其解”的角度,我们明白,社会上多的是“收藏家”,把赞美好的,批评不好的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其结果可能是好的没有因此更好,不好的可能因此就更不好了,从而立意:1.做收藏家,更要做品酒师,2.多做品酒师,少做收藏家。(六)从美酒的角度,立意:1.好的就是好的,不因为表扬就更好,不因为批评就不好(圣人就是圣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对真正的优秀而言,沉默是最好的赞赏(“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七)从普通酒的角度,立意:1.要听得懂赞美,得到赞美可能不是因为“美”,而是因为需要(提高、继续努力、再接再厉),2.不被“捧杀”(不在赞美中迷失了自己)。
当然,还有其它的角度,其它的立意,并且,选择任何一个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写出好作文。那么,这么多的角度,这么丰富的立意,哪一个哪一项,最能与自己的真实遭遇结合起来呢?从相对广泛的方面来说,我们很容易就清楚,在倡导表扬教育的今天,我们求学以来,很真实的遭遇之一就是在学校常受表扬,在家中常受优待。因此如果作文时,我们选择(七),从“普通酒”的角度,谈“要听得懂表扬、赞美”,经常反思我们真的有被表扬、被优待的表现吗,从而让自己始终保有几分清醒,多一点努力,这样作文,是不是更有“真情实感”?
例二:“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选角度,自主命题,写一篇议论文。
“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一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同意了。于是慕尼黑的演讲台上是司机,而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演讲后一个教授请教一个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材料摘引自网络)(笔者自编)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普郎克“每天演讲”“不改动演讲内容”“让司机替他演讲”等的不同角度,或立意“勤奋”,或批评、指责“不严谨”“轻率”等,也可从司机“大讲一番”“应对提问”的角度,或赞赏“好学”“潜移默化”“机智幽默”,或抨击“大言不惭”“自不量力”等。此时的写作者就完全可能一副旁观者、点评者的模样。我们如果思考,“我们最像两人中的哪一个?”“最像哪一个中的哪一点?”再从“司机”能够“大讲一番”,却不能回答“教授”的“请教”的角度,联系我们的自身,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意识到,我们其实就是“司机”,也就是,我们完全可能存在的真实一面是,我们大多时间的学习,就是简单、机械地记录和接收,从而立意表达“我们只是记住了,不是学会了,难以解决真正的实际的问题”,“记住是必需的,仅仅是记住是远远不够的”等见解。这样的结合是自然的,这样的立意也是能引起共鸣的。
“‘感情真挚’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肯定是很多的。但真正的“真情实感”一定是“自己”的,“我”的。“我”受到的教育,“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自己”的真实遭遇,是“自己”的,“我”的,是真正的“真情实感”,不是“为文而造情”的“情”,与“附加”、“装饰”是不沾边的。我们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