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娟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214000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从古至今,它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启迪了无数人的智慧。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古诗也是一块重要阵地,本文试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一、 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美
古诗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劳作时所唱的歌谣,而后人作诗讲究平仄和压韵,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所以古诗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的韵律美,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富有节奏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一、二、四句中的“中”、“同”、 “红”压韵,充分显示了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它用词的精炼上。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作者都经过了细细的斟酌,反复的推敲。一字一句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烟袅袅的景象表现了出来,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落”字也很精彩,它把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展示的淋漓尽致。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韩愈建议贾岛把“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看似简单改了一个字,古诗的内涵却大有不同。用了“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可以看出访客是个懂礼貌的人,读来也响亮些。
古诗的语言的美也体现在语言风格样性上。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写实风格,陆游的忧国忧民……读着这些风格迥异的诗歌,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不同诗歌流派的独特魅力。
古诗的确很美,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呢?诵读,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所以说反复诵读,是古诗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二、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苏教版第九册所选的《题秋江独钓图》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采取读一读、画一画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这一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了他们的相象力,使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能把古诗的大意说的八九不离十了。再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整首诗传神的描绘出了一幅西湖风雨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在脑中再现画面。这样一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湖六月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巧借“图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更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深入研读,领悟意境美
诗为心声,每一首都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由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故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从这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让学生看到了陆游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
同一样事物,古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时有不同。月是诗人的笔下的宠儿,《望月》一文引用了下列古诗: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在这几句诗中,都镶嵌着同一轮明月,意境却大不相同。月亮,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浓浓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情;有时又变成诗人的童趣;有时又化作诗人眼里一片美丽的江上夜景。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在学生深入研读古诗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
四、探求意蕴,发掘哲理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通过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面上是在赞美春光,如果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句诗还包含着一个哲理:一切充满活力的新鲜事物,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其发展。
在讲解时换种方式,先讲一些关于于谦的历史故事给学生听,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听完后他们的脑海中肯定会有这样的概念形成:于谦是个清官,是个忠臣。借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感情,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懂得,原来于谦就像那石灰那样出自恶劣环境,却能清清白白,《石灰吟》是他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古诗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如同一颗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的明珠。让古诗散发智慧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田,是我所追寻的。纵然前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