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2期   作者:蒋志正
[导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蒋志正
        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大桥学校   236200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且也能够渗透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历史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家国情怀素养,进而向学生传递爱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1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就可以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中,教师在教授和讲述林则徐硝烟等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首先讲述鸦片的危害和影响,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虎门销烟为一种爱国举措,林则徐之举为正确积极的。又如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教师在教学阶段可以着重强调,在倭寇的骚扰下,普通民众的身心安全和财产深受其害,急需强大的反抗力量挽救其脱离苦海,借此向学生们传递爱国情怀。这些关于历史事件的课程资源,既可用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也能够在培养的过程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追溯中国古代,从文明发展来看,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大河流域文明的杰出代表,有领先世界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并且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完整的文明国家;在文化方面,不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先贤圣人,还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技方面,不仅有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远播全球,成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功勋。在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自信心与荣誉感油然而生,进而形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讲好历史故事,丰富精神内涵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在课堂中喊口号式的不断地灌输,而是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笔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课前三分钟都是拿给学生讲故事的。操作流程如下: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提前去挖掘历史,整理成故事,总结此故事给自己的启发,再在课堂上精彩呈现。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讲到《马关条约》这一内容时,一般的教学流程就是逐个处理知识点:签订时间、双方代表、条约内容及影响。但如果讲讲李鸿章签约的故事,学生的感受可能会不一样。笔者在授课时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李鸿章赴日本签署《马关条约》的故事:1895 年甲午海战失败,李鸿章被迫到日本谈判议和。和谈期间,李鸿章遭遇日本浪人的暗杀,左脸中弹受伤。而他苏醒之后,发出感叹“此血可以报国矣”。这一事件给《马关条约》的签订蒙上一层阴影,日本被迫裁减了 1 亿白银的讹诈。而且李鸿章也遭遇了人生最为羞耻的经历,发誓终生不再踏足日本。次年,他环游欧洲列国,需要在日本换船,他誓死不踏入日本领土。属下只能在两船间塔木板作为桥梁,让年迈的他小心走过去。问:你如何看待李鸿章有关“此血可以报国”的感叹和他“誓死不再踏足日本,甚至途经日本时也绝不上岸”的行为?这个小故事,突破了课本单纯的条约描写,使学生能以李鸿章个人遭遇来感知彼此国家经历的水深火热之困苦,体会一个清廷“裱糊匠”的酸楚凄凉与“弱国无外交”的无奈,理解梁启超“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的喟叹。


2.2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当前众多学生对手机和电脑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定时间内的视频素材,在播放视频的同时穿插知识讲解,将课堂活动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逐渐培养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主动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习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播放《卢沟桥歌》的片段并展示相关歌词,通过让学生思考歌词含义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人物扫描”部分,了解赵登禹将军的事迹,由此引入对于教材第一子目“七七事变”的学习。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师课前搜集的教学素材,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辅助本课的教学以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当视频播放完毕后,在场的学生静默无言,学生们完全被视频中的内容所吸引。当老师问出“看完这段视频,你内心有何感想”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表达了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愤慨。在问答结束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评,并对某些过激言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爱国”的观念。
2.3 对教材中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进行整合
        家国情怀素养就是学生如何理解这一情怀所需要具备的也是通过学习历史课程所能具备的。例如笔者在上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利用课本引言部分的图片提问“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在导入的时候,首先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在讲授新课之前把中国近代奋斗史、抗争史给学生梳理一遍,在梳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感受国家荣辱感,对列强的侵略瓜分产生愤然的心境,再用图片导入法吸引学生兴趣,图片展示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胜利的场景激动人心,让学生在这样两种情感中感悟家国之间的联系,体会只有国家的荣耀才能带来家庭的安定。从而引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实施导入部分时,由于第一节课,笔者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所以在情感的调动方面十分生硬,课后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之后的课程渐入佳境,在第二次讲授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堂开始便能跟随着图片以及史实的陈述而产生情感的转换。
2.4通过近现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的内容是将中国和世界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让现代的人们能够了解过去的事情。事情的发展本身便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起因,并在最后得出一个结果,这包含着唯物主义史观的思想。教师通过近现代史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框架,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细节对世界所做出的每一点改变,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这一节课时,教师为学生组织一场历史调查实践,让学生从网络中或者书籍中搜集,将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四十年间所发生的社会变化整理成图表的方式,将每一项变化进行对比。学生们可以发现在这四十年间,几乎每一天我们的生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政策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满。最后在课堂中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改革开放的变化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了解到国家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生出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渗透家国情怀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是对历史知识的合理运用,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深入培养,学生在历史经验中总结教学,在历史事件中不断成长,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祖国产生自豪感,并在未来全身心地投入对祖国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占良.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5):83.
[2].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