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新
山东海阳市第一中学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改革已经历十来年了,但对许多教师来说,文言文教学依旧是一方“净土”,它依旧是课改的“死角”,很多教师不知从何处去改?更不知怎么样去改?教师为了提高文言文分数,不得不继承文言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为了高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苦,家长陪着受苦,文言文成了莘莘学子难以摆脱的痛苦!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认知:
1、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得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2、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对文言文的学习,背诵一定量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背诵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背诵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形成语感,从量变到质变,提升文言文的学习水平。背诵的方法很多,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背诵方法:记叙性的作品可按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来背诵;说明性文章可按照说明的层次来背诵,如《核舟记》可按总-分-总的层次进行背诵,对主体部分又按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背诵;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可按这种方法来指导背诵。还可指导学生清文章的脉络(《桃花源记》)或抓警句(《岳阳楼记》)或抓关键词语来背诵(《曹刿论战》抓“鄙”和“远谋”)。
3、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4、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课标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内化,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