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2期   作者:李龙
[导读]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知恩图报”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李龙
        陕西省城固县城关中学 723200
        摘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知恩图报”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儒学思想中,“忠孝节义”以及所延伸的“感恩意识”被认定人性的根本,以及秩序发展的来源和社会基础。儒家思想将这几方面逐步渗入政治、社会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变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感恩教育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对初中生健康人格培养与解决初中生之间冲突等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感恩教育内容涉及认知感恩与践行感恩方面,教师与家长在感恩教育中发挥表率引导等作用,还需通过节日教育资源与游戏教育方法等强化初中生感恩意识,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初初中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是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第一站。许多家长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子女身上,只要子女听话,自己节衣缩食,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对子女无私、不求回报地付出,却忽略了对子女最基本的道德、感恩教育。一些家长对学生借故请假、逃学不仅不严加管教,甚至往往帮忙打掩护,这样其实不是对孩子的爱护,而是助长了他们无心向学和不懂感恩的恶习;一些学生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无休止地索取而毫无愧疚之感,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的情感意识和体验;初中生感恩品质缺失与其父母的溺爱有直接的关系。
        (二)学校不重视感恩教育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被家长和教师灌输“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的思想观念,学校德育课程被大幅度缩减,甚至完全不开设相关课程,仅把学生成绩当成考量学生的标准,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或者表面,使学生与德育教育渐行渐远,失去了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不会为他人着想,在受人恩惠之后也没有感恩意识。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转型,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普遍存在崇尚物质的不良风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无德行为,以及影视作品、网络等媒体传递的负面信息均对初初中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侵蚀,渐渐地变得冷漠,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如何去感激他人、感恩社会。


二、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方法
        (一)开展亲子活动,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活动增进亲子感情,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初中生学会感恩父母与师长,学会与身边人分享快乐。感恩主题的活动内容包括学生齐唱感恩的心、向父母献感恩卡片、亲吻及祝福、蒙眼找父母游戏、亲子分享美食、父母夸孩子等。让初中生懂得生长环境离不开家长的付出,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强化学生对社会与家庭等方面的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时,教师要与学生父母做好沟通,要求父母在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的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当中。并将家庭活动与德育教育进行适当融合,让孩子在与父母接触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意味,以及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同时,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应该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十分快速,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明确正确的人生道路方向。良好的三观是正确人生道路的基石,初中生应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学习政治理论,以及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自身的感恩意识。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年龄受到限制所以学生们能参与的社会实践种类并没有太多,所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以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洗脚和揉肩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通过让学生去完成这些目标,能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护,使其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幸福来之不易的这个道理,从而消除如今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的漠视亲情、忽视爱心和自私自利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付出,从而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去对父母进行感恩和报恩。或者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参加感恩道德讲堂和制作感恩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让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报恩的目的,为塑造学生的感恩之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做好表率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初中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威严,积极发挥出表率作用,首先自身应当有感恩意识与行为举止,同时加强对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关注,表现出对初中生的关爱,教师的感激之心与言语表达等会让初中生产生模仿,从而留下较深的感恩行为印象。教师行为是初中生言行举止上的暗示,让初中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人,对初中生感恩意识养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与初中生或同事等主体的相处上应当互相尊重,积极营造值得信任的互动关系,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师平和与亲切的态度,促使初中生养成虔诚感恩的意识与行为。
结束语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工程,它不仅需要家庭教育,还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要让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人世间的各种事物,发现真实存在的美好。在感恩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做一个懂感恩、会感恩的好青年。
参考文献
[1]熊平.将感恩教育作为新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21-122.
[2]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徐志山.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刍议[N].江苏教育报,2019-12-27(004).
[3]宋娜仁图雅.初中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及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