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生
(亳州市第一中学 安徽亳州 236800)
一、传统语文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学习活动。长期以来,传统语文课侧重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讲授。“讲课”“上课”“授课”“教学”等说法都是强调教师的“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受”的不平等关系。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整体性。
2.重答案结果,轻解题思维过程。将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讲解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是一种浅层次的讲解。以教师的浅层讲解代替学生的深层体验,就会剥夺学生感受理解产生相关情感,形成自我认识的权利,没有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和生成性。
3.重知识概念,轻能力素养提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背诵、静态解题技巧的训练提升,而忽视了动态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熏陶和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升,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初衷,而成了两维甚至一维目标。
4.重课堂流程,轻智慧创新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流程化的教学步骤,如导入新课、作家介绍、写作背景、字音字义、整体感知、段落研读、布置作业等等。这些教学流程和教学经验确实为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化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但是在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流程的同时,可能也忽视了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创新思维这一课堂最大的闪光之处。
二、“智慧课堂”给语文课带来的乐趣和活力
智慧课堂借助云平台和学生平板电脑,助推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变革,也带来课堂教学主体、教育空间的变化,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智慧课堂的推行,将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学习的终端,为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更智能、更高效、更深入的环境。借助智慧课堂的力量,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育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通过教师课前导学,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研讨提问,课下自主复习巩固等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为提高,课堂的活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了整合知识的能力,而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在锻炼自己信息收集、信息鉴别、信息提炼、信息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40分钟的时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
1.课文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清华园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忘情。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读后让人怡情舒畅,心驰神往。
2.教学对象分析: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3.教学流程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阅读课文,共同探究:①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②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作者如何描绘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光以及荷塘四周的美景的。④文中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讨论交流: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阅读。
教师提问:用语言描绘一下你心中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并写出来,并上台通过多媒体投影交流展示。
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
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整合。
以上问题的讲解,既可看作文章的背景,也可以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设计。教师借机用多媒体展示作者个人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第四段中,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们的妙处。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荷塘的图片及五个方面的内容。月下荷塘美景部分,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教师将学生分五个组进行探究并讲解其中修辞的运用技巧,重点探讨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用平板电脑勾画出句子,并作出标记和心得。师生共同小结写景重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境又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教师提问: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学生再次查看作者资料并讨论。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教师提问: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精神获得解脱了吗?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月下的荷塘只给了“我”短暂的解脱,向往的江南荷塘又是“我”无福消受的,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又回到了家中。今夜的“我”或许可以安睡,或许依然难以入眠。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天,生活仍将继续,“我”依然要走过那一方“日日走过的荷塘”。
教师提问:回顾作者这个夜晚情感的变化过程,你觉得文中的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可以代表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板书: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常面对的现实世界;月色下的荷塘:特定情境下美化了的世界;江南荷塘:理想中的世界。
教师总结: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虚构” 了一个荷塘,美丽、缥缈,让人留连忘返,而作者畅游其中也是自由自在,脱离了尘世的烦忧,朱先生为一代文人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景。
四、教学反思
运用智慧课堂提供的各种云平台资源构建《荷塘月色》的教学模型之后,使得本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大大增强,教学的流程更加的规范,教学重难点更加的突出。智慧手段的运用能够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数据化、信息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能够广纳教学信息资源,采用活动式、探究式、对话式、情景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幽默生动。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查找相关资料,并在电子课本上做出勾画标记,并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也能锻炼与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总之,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智慧课堂云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端,有助于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高效性,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充满乐趣和活力。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9年度课题“智慧教学环境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AH201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