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 以任务驱动法落实核心素养评价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2期   作者: 陈丽纯
[导读] 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评价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陈丽纯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 515073
        摘要: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评价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各个环节的核心素养评价,以此驱动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高效学习,同时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准确清晰地给出相应核心素养的等级评价。借由此,即能将抽象、高远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任务内容,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的完美对接,不失为现阶段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为例,谈任务驱动法落实核心素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核心素养评价;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2018年国家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由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素养方面有了全面又准确、高远又清晰的体系化指导。但核心素养的内涵毕竟是抽象、隐性的,如何化虚为实,用何种具体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层面根据“中国学生发展素养”这一内容的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核心素养评价的探索
        目前“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其中,在教育评价方面国家已制定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一核”“四层”“四翼”的理论体系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方向性的引领。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四翼”则紧紧围绕“一核”展开。比如评价体系“四翼”中“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就特别强调培养、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可以说,评价体系是牢牢地扣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制定的。而如何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些有别于传统要求的素养进行精准评价,就成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各个环节的核心素养评价,即教师制定针对学习内容的明确任务,并以此驱动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高效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某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准确清晰地给出相应核心素养的等级评价。
二、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为例谈任务驱动法落实核心素养评价的实践
        中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在高中语文学科方面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落实还与新教材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而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别具一格的必修课程内容,这一内容与传统的单篇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的环节都不同。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无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提出了难题和挑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并不是花几个课时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依托于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反复阅读和精读研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跨度大,内容多,因此对核心素养评价的难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对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贯穿于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下面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整本书阅读书目《红楼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法对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落实。
(一)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评价的落实
     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设计第一个任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红楼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回进行故事情节复述。”因为复述是阅读的第一能力,这个阅读任务可以驱使学生透过语言深入文本,从而锻炼好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把握故事情节,二是实现文本语言转换为自己语言,三是语言概括表达,四是思维的聚敛。
    从笔者班上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对所精读回目的情节复述是过关的,大多数学生的复述顺畅清晰,能准确完整地展现该回目中情节的发展过程,概括本回内容时能做到准确、完整、重点突出、文从句顺、条理分明。语言使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干净凝练且生动传神,形象地演绎了该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整个连贯的过程,这些复述俨然成为了《红楼梦》某一回目的微缩版,而这正是研读经典作品的必备入门本领。这也说明学生们对《红楼梦》的阅读是顺畅无阻的,尽管《红楼梦》这部清代白话小说的每一回中都出现不少比较生僻的文言词汇,但这些语言层面的小障碍丝毫不会影响学生对整体情节内容的阅读理解。而本任务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既然是用自己的语言,就要求学生复述的文字内容做到富有个性化色彩。比如,同样是复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故事情节,不同的学生复述出来的味道自然就不同,有些学生的复述娓娓道来,详实生动;而有些学生的复述则凝练雅致,耐人寻味。
    因此,这一简单的任务设置既锻炼了学生对情节的把握能力,又锻炼并考查了学生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素养的落实情况。
(二)对“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评价的落实
    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第二个任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反映这一回中出现的其中一个主要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并由此分析该人物的形象特点。”因为这一阅读任务重在引导学生聚焦人物、选择人物、评价人物,从思维的角度具象化、结构化、关系化、条理化、图形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人物形象。
    从实践结果上看,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都颇为简洁直观、框架层次设置紧凑分明、都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出该回出现的其中一个主要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的行迹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多数学生还能水到渠成、准确全面地分析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比如,有的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对比了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的种种不同,由此客观全面地分析出林黛玉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点。又如,有部分学生用树状图的形式绘制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的种种行事过程和细节表现,最后一一疏理对应出刘姥姥的个性特点。可见,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做到深入洞察、细腻周全、有理有据,读者们只须透过一张树状图,就能一窥全貌,感知刘姥姥这一农村老太太独特的行迹和心理。因此,用思维导图的任务驱动能快速考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思维是否得到提升与发展。
(三)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评价的落实
    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如果精读的这一回中有你喜欢的一首诗,请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基于《红楼梦》几乎每一回都有诗作这个实际,这一阅读任务可以驱使学生通过解读诗作从而理解整一回目的内容,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从笔者班上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所选的诗词都是《红楼梦》经典诗词中的经典,赏析的价值和空间都非常大。

从学生们鉴赏的具体文字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能首先把握住该首诗词所在的回目语境,并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挖掘赏析该诗词的艺术表现内容以及艺术价值。如有学生赏析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诗歌《葬花吟》时,就能透过诗行解读到林黛玉彼时彼刻的心理和个性,揭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和痛苦无望的爱情,充满悲伤落寞的情绪,也展现出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部分学生对《好了歌》《西江月》的赏析,能渐次联系分析出《红楼梦》巧妙蕴藏于诗词之中的深邃主旨内涵。这一任务的设计能充分考查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方面的素养。
        另外,除了对审美鉴赏的考查评价外,还可以设计一定的独特任务来考查学生审美创造的素养。比如,可以设计以下两个别具特色的任务。
        评价“审美创造”任务其一——“就这一回的内容情节,设计一个‘片段表演’的文字脚本。”这一阅读任务更加注重阅读成果的创造性转换,鼓励学生将故事搬上舞台,用戏剧的语言撰写脚本,激发表演的才能。从笔者班上学生创作的脚本看,他们的脚本设计都颇为专业,不论形式和内容都已符合剧本的艺术范式。学生们能精心选择所精读回目中最具舞台表演价值的、相对完整独立的片段进行文本转脚本的形式转换,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成若干个场景,疏理出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作为对白的主体,再配以舞台说明、动作等,颇具欣赏价值,相信一旦有表演机会,就可以直接采用这些剧本进行表演了。而经过这一脚本形式的转换,读者脑海中对某一特定场景人物言语声貌的记忆或许会更加深刻。如有学生设计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情节片段的文字脚本,在忠实于文本的同时,更直观、更集中地突出了警幻仙姑的神谕,更便于读者理解记忆。还有几位学生设计的脚本分成连续而相对独立的几个小场景,根据原文情节发展过程,安排剧中人物在不同时空场景中自由活动、尽情演绎,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每个具体场景中人物的举手投足和人物间的矛盾关系。这个任务设计的确是一次十分有益而有趣的艺术实践,同时也能一定程度评价学生审美创造这一素养。
     评价“审美创造”任务其二——“设计一组问题,访谈其中一个人物,了解他(她)的情感态度、心路历程。”这一阅读任务更加强调阅读的对话意识,以访谈的形式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转换,同时体现某种现代意识。这一任务设计本身就别出心裁,很有创作的余地。从学生完成该任务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任务要求设计对剧中人物进行采访的访谈录,不过不少学生设计访谈稿时只问无答,内容上还不够完善。而评价为优秀的作业都能切中肯綮、并且问答兼具、逐层推进,且深入受访谈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例如有学生访谈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访谈林黛玉》中的林黛玉,设计的问题就能充分引导“林黛玉”吐露真实的心声,让读者对黛玉产生更深切的悲悯之情。还有些学生的采访设计同样也能深入挖掘并引导读者去了解李嬷嬷、贾雨村内心世界的隐秘之处,从而更好地把握人性本身复杂微妙的特点。
    实践证明,通过完成对《红楼梦》诗词的鉴赏、对情节、形象的再理解、再创造的任务设计,是能一定程度落实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的。
(四)对“文化理解与传承”核心素养评价的落实
    针对“文化理解与传承”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进阶任务。例如,笔者所在科组就设计了两个能落实对“文化理解与传承”这一素养进行评价的任务。
    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任务其一——“如果这一回中有你感兴趣的某种古代文化现象,请联系现实,阐释这一文化现象在今天的留存情况,不少于500字。”这一阅读任务可以尝试落实“文化理解与传承”这一学科核心素养,鼓励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增强文化自信。
从学生实际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红楼梦》某一回中的文化现象的阐释是很到位的,并且基本能做到联系现实,选取最有感受经验的文化现象来谈,对书中的文化现象阐释得十分丰富且具体,而且学生们的选题涵盖了多种形式的特定文化现象。比如,有学生阐释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的文化现象——“红楼梦里的服饰文化”,不紧不慢、细细描摹服饰上的各种搭配和装饰,不厌其烦,为读者耐心细致地进行阐释,力求带领读者深临其境,感受一件件精美服饰的艺术魅力。还有学生对“祭花神”“结诗社”“斋戒”等文化现象的阐释,也能如实反映其中的文化源头和发展演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
        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任务其二——“查阅有关红学研究资料,说说你最认同的某个研究成果及其价值。”这一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红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培养读懂文献、积累文献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看,多数学生都能在深入阅读原典、掩卷沉思后,查阅有关红学研究资料得到思想碰撞、同感共鸣后的初步论述,是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的结果,而且这些文字本身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术水平,集中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些维度层次的能力素养要求。例如,有些学生认同的研究成果——“贾宝玉的精神世界:庄子思想是他最后的心灵归宿”就深入剖析挖掘贾宝玉身上所赋予、承载着的道家庄子出世的思想内涵。有学生还逐一对文本中贾宝玉言行举止中与庄子思想原则高度契合之处进行对照分析,有理有据,让人信服。还有的学生找到红学家关于《红楼梦》中隐喻明末殉国英雄史可法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联系阐发,也让读者开了眼界,让人不得不感叹红学研究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将激发学生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红楼梦》这部宏篇巨著的学术热情。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核心素养评价的价值
        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核心素养评价的确能有效落实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依所设计的任务得到的素养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只要牢牢扣紧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设计,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任务设计,教师也得以透过学生完成的任务作业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评价该任务所指向的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核心素养评价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以任务驱动的方法落实核心素养评价,将抽象、高远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实实在在看得见、可操作的任务内容甚至任务群,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的完美对接,不失为现阶段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当然,新课程改革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发展。总而言之,只有始终如一地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反馈,才能实现教育考试服务选才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3.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4.蒋雁鸣,《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

作者信息
陈丽纯:女,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语文教师,高中语文一级教师
联系方式:13546817430
邮编:515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