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中国文学对传统文学理论资源的借鉴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2期   作者:解力星 李建华 苏保荣
[导读]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理论专章专著

        解力星  李建华  苏保荣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理论专章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众多建立在敏锐、细腻的直觉体验之上的诗论、词话,是文艺理论巨大的原生态宝库。如何让这些传统宝藏在新世纪焕发出崭新的光辉,如何让这些主要针对古典文言传统的理论表述,对当代的文学也产生有效的解析力量,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实现文艺理论话语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古代文论  理论借鉴  理论转型
        我们的文学理论还需要借鉴吗?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因为我国的理论体系已经多么完善了,恰恰是因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架构,我们一直都在引进,将外国零件国内组装。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无一不是进口产品,而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别人的思想,缺少原创性和独立的品格。文学理论充斥着西方的话语,在国际文艺论坛上独独缺少中国的声音。细细想来,除了《文心雕龙》《诗品》等少数专门著作之外,竟没有像西方那样有成套的专门论述文艺理论的著作。这也许是继承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过于彻底所致。
        “借鉴”一词在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这就表示借鉴的过程应该是:引进—比较—认同—为我所用—再创造。认同是基础,再创造是关键。而回顾 20 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认同阶段,没有按照自身的特点,融入中国特色。我们已习惯了将借鉴等同于认同,认同使我们失去了原创和超越的激情与勇气。许多研究者习惯于将自己的思考支点建立在西方的某种理论范式上,由此出现了用外国理论评价本土创作的畸形现象。“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如果将之放在世界文艺理论批评史的大格局中,我们将如何评价呢?让我们以平静之心来假设一下,假如我们写一本《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理论批评史》,我们会给中国留多大的篇幅?我们的二十世纪文艺理论批评对世界文艺理论批评史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它提出了新的文学史解读模式吗?它提出了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吗?它提出了有别于自己和别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出现过的新的范畴、体系吗?”
         面对新的文艺创作现实,面对世界文化背景的巨大参照,面对千年传统的积累沉淀,我们不希望把这样的疑问带入新的世纪。21世纪该建构怎样的文艺理论新篇章?既不能像文化民族主义者一样,拒绝学习别人和反思、清理自己,也不能采取所谓的全盘西化。文艺学学术界现在有一个共识:“今天的文艺学面临着这样三个理论资源: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传统;古代中国的诗文评和文章学传统;五四以后形成的中国现代文艺学传统。”因此发展文学理论的正确道路应该是“清理遗产,兼取西学,以创建新的文学理论”。
        一.正如上文所言,建立在理性与逻辑之上的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和冲击,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史实。事实上,西方文艺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平台和一个与世界文艺理论对话的窗口。我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应该焦虑于自己的方法多么落后、思想多么僵化而一味地要赶超西方,西方文艺理论只是作为一个参照系而存在。如何移植西方的理论、如何使它和本土资源完美结合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说:“西方是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一个‘他者镜像’,只有在这个镜像当中,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推进到哪一步,学术增长到哪一步,而哪些是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空白。”
对于西方文艺理论,学术界的观点是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西方其他的文学批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又可细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前两者,没有太大争议,认为只要局部修改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马克思主义有被重新解读的可能。

马列文论赋予文学艺术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中的科学位置,马列文论经典理论家和新的承继者们,对文艺发展的重要理论环节进行高屋建瓴的阐释和解析使文学艺术理论的基石第一次真正地落实到社会、历史的宽广大地之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依然是我们构架发展新时代的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动文化的全球化,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理论已经应接不暇。女权、解构、后殖民……逐渐走过了高潮期。当前,文化研究可谓风头正劲。这种转向并非以往的文化学对文学研究的渗透,而是由于消费主义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以及新技术带来的视觉文化、传媒文化的扩张,文化商业化、跨国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等原因,这表明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冲击在加剧,需要我们作出相应的理论反思。另一方面,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文化研究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思路,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许多理论的不足,这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文学范式与视野的大大拓展,同时可以拯救越来越边缘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移植研究这种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无疑可以成为补充我们现用方法的重要来源。例如,过去的文学是以精英文学为主的,尽管也提倡通俗的、大众的,但是万万不能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就像现如今炙手可热的金庸、琼瑶是绝对不会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的。然而文化研究的出现对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使大众文学进入了正统的视野,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而促进了雅俗共赏,真正做到了文学研究适应创作发展的需要。同时文化研究使文学艺术走下神坛,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畅销书、电视、电影、广告,甚至麦当劳、肯德基、芭比娃娃……无不在文化研究的视野内。但是,正如高建平先生所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文艺学研究者怎样选取自己文化上的立足点和研究中的切入点,这成了关注的焦点。
          二.中国的文艺理论传统有着风采独具的宝贵资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理论专章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众多建立在敏锐、细腻的直觉体验之上的诗论、词话,是文艺理论巨大的原生态宝库。如何让这些传统宝藏在新世纪焕发出崭新的光辉,如何让这些主要针对古典文言传统的理论表述,对当代的文学也产生有效的解析力量,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实现文艺理论话语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现在若想完全抗拒西方话语并制止其继续大量涌入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符合我们要建立开放型理论体系的宗旨的。但是让古文论“复语”却并非难事,毕竟古文与今文是由一个母体生发出来的,有着共同的文化、思想源泉。曾有学者主张,用我国传统文论的“意象”概念和“意境”说取代西方文论的“形象”概念和“典型环境”说。这并非没有道理,至少在当今文艺理论 系统中可以两者并存。实际上,我国古代文论中可继承和发展的理论观点与认识还很多。早期孔子论诗就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识鸟兽草木之名”。他对于文学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就比今天的唯美主义者要宽泛和深刻得多。晚如清代李渔的戏剧理论,其许多精辟之见至今仍未过时。西方许多学者过去鼓吹文化的欧洲中心论,现 在越来越多地承认文化多中心,承认东方文化的伟大历史贡献。有的学者甚至把历史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如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于1974 年发表的《展望 21 世纪》中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综上所述,中国在 21 世纪的今天,有着全球瞩目的社会发展现实和艺术创作实绩,更应该在理论界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建构起独具民族特色的、和文艺创作现实相映生辉文艺理论。这必将为人类的 21 世纪文学艺术做出属于中国、属于东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仲言.文艺理论的中国贡献.人民日报,2003- 11-4.
[2]张炯.与时俱进深化文艺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 9- 25.
[3]欧阳有权.面对 21 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
解力星,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00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李建华,男,广西桂林(1999年1月8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苏保荣,男,新疆塔城(1998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