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概括方法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2期   作者:汤淑娜
[导读] 语文这门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

        汤淑娜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坂新小学363905
        摘要:语文这门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语文教学和课后训练来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表达能力、文学修养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实情调整相关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教学当中,学生接触的课文难度提升,长课文、难课文增多,教师就更加需要思考如何的利用好这些重点课文,去有效的完成学生的能力强化,本文将浅析小学语文长课文内容概括方法的路径及方式:段落大意归并法、分析课题法、择重点法,以及竞争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方法;教学策略;研究分析;竞争方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思维的清晰度等能力高低。但是这个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初期通过一些简单的知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在高年级当中想要让这些能力得到进阶和强化,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就是教材当中设置的一些长、难课文,它可以起到淬炼学生能力的效果。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长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长”意味着多、深、难,学生不可能做到精读细思,深究细磨,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全面落实此类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个挑战。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本文将就这一话题,浅析几点教学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段落大意归并法
        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初次接触一些长、难课文的时候,想要学生在初次学习中就能够准确归纳文章的大意、凸显一些重要细节,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特点,教师先采用段落大意归并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让学生去首先分析各个段落的大意,然后将每个大段所表达的含义进行汇总。这种将任务拆分的教学方法,也能够给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的提供了思路。
        以文章《骑鹅旅行记(节选)》为例子,该文章自然段较多,大多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因此教师不能够以自然段去划分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以文章的故事推进点以及转折点为分界线,将文章进行划分,然后把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从文中主角“尼尔斯”出发,去了解尼尔斯在变成狐仙后的感受、发生的故事、以及最终的解决,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施分段大意归并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工完成,在阅读和概括文章大意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想法不同产生有效的思维碰撞,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同时分工合作进行文章大意概括,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段总结、合并概括、得出结论,学生能够从易到难的逐渐熟悉整个文章的内容,把知识内化过程变得更加平滑顺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积极的帮助。
二、分析课题法
        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文章的标题一般是对文章的一种总结,它能够从某种角度上凸显文章所要描写的内用,它或是文章的精神内涵、或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也可以是文章中某个主人公所做的事,通过分析课题然后提出疑问,然后由疑问发散出各种猜想,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类似于数学当中的逆向思维,在为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事先去猜测文章大意,形成一种对文章的假想概括,然后通过阅读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点发散出面。再从文章内容去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各个段落的内容,分析其中的表达手法形成具体的学习感受,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概括能力。


        以文章《金色的鱼钩》为例子,在教学前教师先抛出课题“金色的鱼钩”,然后提问“看到这个文章题目,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钓鱼!”,教师再引导“那么钓来的鱼,我们一般会怎样处理?”,学生们回答道“吃了它!”,“可以用来养!”,这个时候学生已经猜到了文章当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再加上时代背景进行教学引导“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吃不上饭,钓来的鱼只能用来填饱肚子,如果鱼不够吃,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学生回答不上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金色的鱼钩》,然后让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去分析文章中各个阶段的描写与主题有何关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从文章开始到最后一段结束前,其实文章都与主题没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始终没有凸显出标题“金色的鱼钩”,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出最后一段当中作者所描写的“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面,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去分析“金色的光芒”具体指什么,然后由文章各个部分的大意指向最后的主题“金色的鱼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分析文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向主题抒发情感,充分的认识到文章前面的细节描写作用,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这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三、择重点法
        想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找出文章中的重点,以重点为中心发散思维,然后去找出文章当中的相关线索,就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概括方法教学当中,找出作者描写的重点,然后通过重点去找出相关内容总结大意,然后由重点内容指向主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条理的去分析长、难课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文章《好的故事》这一篇课文中,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去分析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好的故事是指什么,并且概括其大意,在学生总结出这个部分的大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鲁迅先生在描写完好的故事后,在文中还描写了哪些内容,通过意象去分析,作者描写的“好的故事”仅仅是指一个美梦还是对现实意有所指。学生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提到了“昏沉的夜”,在文章最后也提到了“昏沉的夜”,这样一来去看文章,就是作者“在昏沉的夜做了一个美梦,最后又说道这个梦似曾相识,在一个昏沉的夜。”,贯穿文章前后的昏沉的夜说明了作者的处境,以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失望,在失望中“梦”又给了作者期待。通过“梦”和“昏沉的夜”的总结和分析,学生能够迅速的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从重点发散思维,掌握作者想要穿搭情感和态度,能够有效的深化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四、竞争法(方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于激情引趣,是一个优秀老师所具备的高超的教学艺术。一节课,如果学生愿意冲破畏惧羞涩的心理障碍,调整思维的弦索,打开语言的闸门,用自己的小嘴,道出内心所想,说出对问题的判断,那么,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将是一节成功的课。而一篇长课文的教学,往往把孩子们搞得昏昏欲睡,头昏脑胀的。所以,就必须在枯燥无味的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每每教学这样的课文,我就采用抢答题的形式,我出题目,学生分小组抢答,抢答最多的小组获胜,奖励小红旗。这样一来,学生回家后愿意努力预习,充分预习,到了学校后,恨不得跟小组成员探讨个透彻,于是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而然就畅通无阻,整节课下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课堂气氛十分浓烈。老师就能在“课伊始,趣已生”的情境中轻松地“渔翁得利”,达到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利用概括法去讲解长、难课文,教师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学生的学习实情出发,思索与学生更为匹配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将卉卉.小学语文概括方法教学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彭婷婷.小学语文概括方法教学的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35):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