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山西工商学院 (太原)030001)
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本来的回归,也是对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纠偏。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的一切都为育人。而这其中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 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来,让学校的所有课程都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担当育人 之责,共同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音乐学科的教学来说,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学科教育似乎越来越陷入“泛泛而谈”的怪圈。不光专业业务能力指向性越来越不明显,我们的 学校德育弱化倾向突出:一些管理部门甚至仅仅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 评价学校优劣的根本或者唯一的指标;一些学校较为严重地被应试教 育左右,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根本或者唯一的 条件;一些教师对于德育概念理解不深刻,对思政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多数着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轻视德的 培育的倾向。这样的状况与我们长期以来倡导的教育方针是不符合的, 必须纠正。
面对当前教育工作遇到的一些突出难点,如何让音乐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教学的德育以及思政工作通过其特有的、独特的方式途径呈现,如何在实践和教学中,为受教育者(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提供增加交流的平台;如何让学生步入社会前能够有效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接触和学习到道德的榜样;如何不断在艺术的气氛里汲取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并且获得内心上的认知,走向社会。这些议题都是我们提高钢琴教学,甚至是整个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需要集体思考的重要项目。
一、探索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交集,利用形象化思维寻找发展路径
从形象化思维的模式下,增强艺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想得到,才可做得到。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教师要在钢琴学科教学中,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谨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发展与实现的路径这是很多大型研究、项目、课题中经常出现的词,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上来。以本人所在山西工商学院为例。音乐学院在学校号召下,建立“一院一品牌”的战略,建设依托器乐、声乐、舞蹈各自成团进行项目专业化运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遍及全国各地。参与了有突出人文的荆州古城文化建设,遵义的红色文化建设,天津滨海的现代气息的时尚文化建设,山西五台山的宗教文化建设等等,大胆的走出一条适合综类院校艺术类教育的新模式,也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样的创新发展路径每年为培养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提供可有效的智力支撑。
二、建立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交流平台,形象化为增进与学生沟通架起桥梁
形象化思维要求我们需要把课程思政要有机、自然、贴切。课程思政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即课程思政应有机、自然、贴切地实施。有机即课程教学内容自身蕴含和内展的,而非外在添加、附庸的。自然即自如的、水到渠成的,而非刻意、生硬的。贴切即与教学内容黏合在一起的、真切的,而非附加的、假意的。
线上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时候给人们很大的启示和灵感,众多的线上教学、线上慕课等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线上实践的一些短板,如沟通的不顺畅,知识结构下沉不足等。大量线上交流平台与线下实践其实有本质上的脱钩。而如何让这些资源有效的整合,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关于线上艺术交流平台有很多,著名的资源网站“吉他时代”、“虫虫钢琴”,著名的微课教学应用“荔枝微课”,著名的课程思政平台“学习强国”,我们在发现线上卷帙浩繁的知识以后,能否有一个协调和构思,结合线下教学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大纲上,有一定比例的侧重。作为一个年轻的钢琴教师,笔者认为人工智能(AI)技术以及5G应用的普及是一个非常快的大趋势,也是一个风口。将来技术会越来越弥合钢琴教学中传输问题,信号问题。3D立体的老师从手机里映射出来教学的日子不会很远。疫情期间维也纳大学线上招生应用的AI技术可以将万里之外学生现场弹奏的作品,通过两端的系统,传送到评分专家的演奏厅,这是一个极其新潮、震撼、颠覆性的发展个新。因此我们的钢琴教育与课程斯正式结合现代技术的速度上,只应该加大自己的步伐。
三、领会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作品背景,形象化的展现作品存在的思政内涵
提高艺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理论知识,也有其规律方法和艺术。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努力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教育的规律方法和艺术,提高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自己说服教育、情感陶冶等能力。
钢琴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钢琴专业课的教学中凝练音乐中的音乐内涵,而且可以把作品与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这对我们艺术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从肖邦的作品我们要看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战斗的决心,从贝多芬的作品体会到不屈的毅力。从李斯特的作品我们体会华丽的贵族生活和炫目的钢琴技巧,从众多的红色革命作品中领悟感受先辈们英勇和奉献。而不再是单单只谈论几个音符,对于教授者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升
全国教育大会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高校教学工作成效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的确是高校育人的系统工程, 如何将“课程思政”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都还需要继续深入。利用形象化思维,将课程思政具象化在一个作品、一个软件、甚至是一段相关的文献,也是大有益处。 从形象化的角度来讲,课程思政要适时、适度、适当。适时即随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同时及时、实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教学内容学习完、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教育。适度即与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因素适合的、恰切的教育,而非大而不当、不着边际的教育。适当即既适于教学内容,也适于教育对象,而非不看教学内容、不看教学对象的主观思政教育。
高校教学为人诟病最多的就是“重智轻德、单向灌输,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可谓“表层教学思维”作用的结果。表层教学思维仅仅将知识看成一种符号性的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将教学简化为标准化、程序化的理智训练,固化为记忆、背诵等单向接受机械训练。如果剔除知识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那么教学所传递的知识必然只是一种冰冷的符号存在,无法到达知识蕴涵文化意义与文化精神的内核,课程建构精神的使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知识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是饱含德性意义与文化品格的知识。“课程思政”呼唤“深度教学”,用以揭示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实现课程涵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朱永新,(1990.5—)男,汉族,籍贯:山东泰安,山西工商学院 讲师,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