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跨界 融合——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STEAM+”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黎作民
[导读] 项目化学习模式(PBL)能够促使在学生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是STEAM教育理念与现行课程体系融合的恰当载体和切入点
        黎作民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项目化学习模式(PBL)能够促使在学生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是STEAM教育理念与现行课程体系融合的恰当载体和切入点。本文提出基于学科课程项目化重构的小学STEAM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尝试,从立足教材:将按知识顺序编排的线性课例;基于拓展——学科联动开发拓展性课程;优化项目——从解决问题出发,选择跨深度融合项目在STEAM嘉年华中实施三个渠道枚举STEAM课程设计与开发,有助于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STEAM课程校本化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融合;STEAM教育;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
        我校通过建设校园特色STEAM课程,开发跨学科学习项目,提高儿童问题解决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通过让儿童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并解决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挑战性任务,实现其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解。我校以立足教材对基础性课程进行改造,基于拓展学科联动开发拓展性课程,优化项目开展STEAM嘉年华三个渠道为抓手,由点及面推进“STEAM”主题式融合课程。
         一、立足教材——问题解决引导开放性课程
        小学学科课程项目化重构是指部分学科中的部分单元课例改造成为项目化课程的过程。在重构课程体系中融入STEAM理念和活动形式,在原有课程的坚实基础上,探索出适应我校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的STEAM课程。STEAM课程强调多维度建构,除了知识和概念,还包括跨学科综合、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催化学生产生“整体效应”的课程。课程立足国家课标,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同时融合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和跨学科内容,突出把知识获取和应用统一到一个项目实践中,注重学以致用。经过转换后,不仅把原有的知识点囊括在知识获取和应用融合的一个长周期项目中,而且弥合了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的裂缝,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可能性。
        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从凸显工程实践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新课标)被称为“中国版的STEAM”。因此,从科学课程入手成为当前小学实施STEAM教育的重要路径。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翻阅科学书,我们发现有的课例如果我们从STEAM教育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即将按知识顺序编排的线性课程,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开放性课程,将打开教学课例的新天地。科学课五年级的《运动和力》单元中,《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在科学课教材设计中,是利用气球驱动小车来认识反冲力这样的线性课程编排。通过重新设计,调整为以救援项目为驱动的STEAM课例。
         二、基于拓展——学科联动开发拓展性课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每所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会进行顶层设计。我校拓展性课程围绕学校发展理念,架构了校本化课程群。课程从“认识与完善自我”、“体验与融入社会”、“亲近与探索自然”三个层面梳理了六大课程群,分别是:(1)“真卿尚美”艺术陶冶课程(2)“鸿渐之翼”阳光健身课程(3)“崇贤仁爱”志愿服务课程(4)“见贤思齐”社会体验课程(5)“明体达用”创新科技课程(6)“尚爱三贤”历史人文课程。STEAM教育拓展课程就归属于明体达用课程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抱团制开发课程的策略,五个组员组团开发。依托学校缤纷课堂,开展走班式教学。

学生通过自主选课,班级协调控制人数,确定所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弹性课时机制,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界限。将校本化特色课程的课时与其它教师任教的学科打通使用,任课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所选课题灵活安排,可以单独上一节课,也可以两节课连起来使用,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并根据需要可与班队活动、校本课程整合实施。
        以校园物候农场项目为例:《向日葵》适用年段:三年级
        课程总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阅读、绘画、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阳光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发设想:以学校“STEAM+”框架为基点,融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探索创新教育,培养爱山学子尊重自然、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
         三、优化项目——STEAM嘉年华促进项目深化
        2017年至2019年,三年中我校依托科技节平台,实施STEAM教育,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2018年科技节中,全校以《当科学遇见STEAM头脑风暴嘉年华》为主题,2019年以《玩创同年STEAM+科技嘉年华》开展低中高三段的跨学科项目设计与实施活动。
        2018学年科技节以“科学遇见STEAM”为主题的头脑风暴科学嘉年华科技节活动。整个活动围绕着“千变万化的纸”这个项目主题来开展实施。根据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和动手能力,分别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子项目。其中以一年级是利用A4纸来制作各种可站立的动物模型,并将其放在适应的环境中;二年级是理应A4纸制作可运动的动物模型;三年级是用一张A4纸,在不将纸剪断的情况下一个剪成一个大圈,使尽可能多的人同时穿过;四年级是利用100张报纸,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在圆环上且在起点外,边走边滚动大圆环,全部队员走过终点计时结束;五年级利用各种纸制作益智玩具;六年级利用纸制造纸板凳。以此来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低段动物之家项目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的身体构造,利用纸张设计能够站立的小动物纸模型,并能顺利将自己的制作的动物纸模站立起来,并正确放入教师设置好的大自然场景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需要储备必要的科学知识,比如结构的对称性,动物的云顶方式,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等,也要储备美术相关的绘图技能和劳技的动手剪纸技能。在活动中,学生将剪好的纸模放入场景中,需要考虑该动物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动物的身体结构、功和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2019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将原有项目进行整合。开发出以年段为主题项目活动。
        基于学科融合的STEAM项目实施,虽然打破学科壁垒,但学科并没有消融,而是在与相邻学科的趋近中,互相吸收,互为支撑,相辅相成,逐步走向融合。“课程融合的项目化课程重构”体系有助于模糊、淡化和消解原有的学科界限,消除原分科制强制实行的知识、经验分化与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产生的矛盾。使儿童的学习即生活,所学即所用,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的综合性人才垫基。
         【参考文献】
        [1]许晨光.基于项目的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
        [2]叶天萍.小学阶段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78-79.
        [3]杜仓宇.翻转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学与评价,2015.
         作者: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黎作民 中学高级 13567977007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别业路99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