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雨茶事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姜呈蓉
[导读]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姜呈蓉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    浙江省 温岭市 317500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一次走进“寄雨茶絮”,就看到了墙上装裱的《七碗茶歌》,唐人卢仝作,本地书画家手书。下方是一张普通的茶台,四五个人围坐,边喝边聊着。
        一身汉服的寄雨端坐茶台主位,置茶、洗茶、冲茶、奉茶,轻盈柔曼,行云流水间芬芳四溢。
        茶室外间简单排列着几组茶柜,各色茶品茶器有序摆放着,配以几丛绿植和几幅字画,简洁而素雅,灯光温婉,让本就不大甚至有些逼仄的茶室通透了起来。
        这是寄雨开设在温岭钟楼路巷子里的茶室,不同于古风蔚然的大型茶馆,面积虽小,却别有一番味道。门外浅浅古巷,室内悠悠茗香,氤氲茶气中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说来茶这件事,是有点意思。茶既与“柴米油盐酱醋”搭,又与“琴棋书画诗酒花”配,大俗即大雅,雅俗不分家。所谓茶道,大道至简,无论钟鸣鼎食之家,抑或贩夫走卒之辈,只有喝法不同和心性差异,却无雅俗之分,是真正的无品无相。比如我,既喜欢细品慢酌,也喜欢鲸吸牛饮。在忙碌庸常的日子里,偶尔到寄雨茶絮小坐,约上三五茶友,温酒品茗,于半醉半醒间看细雨敲窗,闻茗香绕梁,最是舒坦。竹外芭蕉三两叶,风中摇曳,仿佛夜归人。
◇◇◇ ◇◇◇
        寄雨是浙江温岭第四中学的音乐教师,也是温岭唯一在校园内开设了茶文化课的专职教师,具备浙江大学“童一家全科”茶教师资格。虽说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并不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于是寄雨教孩子们喝茶。
        教孩子们喝好茶,教孩子们好好喝茶。
        从一瓣嫩芽到一片青翠,再到一杯好茶,并不是简单的清水与茶叶的加加减减,而是一道苛求的工艺,付出的是辛劳的汗水,沉淀的是岁月的芬芳。正如孩子的一生,从垂髫童子到风华少年,再到走入社会,需要一路的呵护和滋养。
        茶之为艺,无非安静、凝神和专注,无非礼让、从容和优雅。读书养才气,喝茶养静气,寄雨教给孩子们的,是温良恭俭让,是文明古国数千年沉淀的风雅。
        青青校园,幽幽茶香。一杯润喉,两杯润肺,三杯润心。
◇◇◇ ◇◇◇
        在温岭坞根镇,有一个村落依山傍水、钟灵毓秀,自南宋以降,便有潘姓人世居于此,名坑潘。近年来,坞根镇大力振兴乡村文化,围绕坑潘开展一系列乡村建设,旨在打造以“古老、传承、红色、礼俗”为基调的精品文化古村落,颇有成效,号称浙江“最美乡村”。
        为了更好地普及茶文化,给茶友提供一个读书、茶聚和休闲的好去处,寄雨在坑潘花重金拾掇出了一个小院子,号“溪上听茶”。
        庭院只半亩大小,石屋、石墙、石道,有流水潺潺,有绿荫如盖,简单的院落却营造出了意蕴悠长的古香古色来。于是常有社会各界人士呼朋唤友慕名而来,雅聚一堂,或琴棋书画,或诗酒花茶,谈古论今,流连而忘返。寄雨也常常会在院子里开课,各种茶体验课和文化讲座,无形中让坑潘的乡村风貌多了一份质感。
        来坑潘旅游,不到寄雨的茶院小憩片刻,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 ◇◇◇
        寄雨教茶,没有定式,也不死板。常以七大茶类为纲,从茶品种的识别入手,讲授茶的基础知识、茶的冲泡方法与技艺、茶的成分与功效、茶的保存方法等,每课穿插教授,率性而为,颇有意思。她的学员来自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公务员、医生、教师、银行职员等,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而走在了一起。却又开枝散叶,带动了更多的人爱上了喝茶。更有数名茶学员,不仅爱上了喝茶,更在寄雨老师的帮助下,在各个乡镇开设起了茶馆,教更多的人喝茶,喝好茶。
◇◇◇ ◇◇◇
        茶道清静,不沾染功名利禄。
        茶道无为,讲究的是雅致脱俗。
        冬去春来,桃李芬芳。在温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十余年默默耕耘的寄雨,无疑是其中最为曼妙的一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