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借酒浇愁吗?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徐梦
[导读]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迥异于普通文人
        徐梦
        陕西师范大学 710100
        摘要: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迥异于普通文人。尽管《短歌行》开篇有“去日苦多”的悲慨,但综合全诗,诗人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渴望,求贤若渴的焦灼,都不能只看到借酒浇愁之下的颓废悲观。本文将从“酒”与“情”,理想与现实,两种情感的对比等进行探究,立足于文本,得出客观的结论。
关键词:短歌行 曹操 借酒浇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指出,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学习,旨在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长期以来受“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影响,可能会固化意象、典故等的涵义,造成对本诗的曲解,不能有一个客观的眼光。本文将立足于文本,结合作者生平等多方面理解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真实内涵。
        一、酒与情的交融
        何以解忧,是一个千古话题。古人常用的解忧方式是“酒”。李白、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人是大家熟知的,借酒浇愁的诗词数不胜数,且往往和消沉悲伤、及时行乐联系在一起。被苏轼赞誉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史上均有盛名,可为何依旧说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呢?难道他也是在借酒浇愁吗?是与不是都不能空口无凭,需要走进文本。
        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直接写到“酒”的诗句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古诗十九首》有一首诗和《短歌行》中的两个意象是重合的。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同是对人生“譬如朝露”的感慨,把苦闷与“酒”相联系也是一致的,似乎也颇有借酒浇愁的意味在里面。感慨人生苦短往往和理想不得实现有直接联系。在诗歌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便是他的理想期待了。
        二、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理想之下的现实是很骨感的。魏晋时期,东汉末年战乱造成的颓势加剧,曹操在《蒿里行》悲痛地描述当时的惨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那时不仅物质匮乏,而且百姓常常朝不保夕。时代的悲凉浸透到诗歌中,后世总结魏晋时期的诗歌多慷慨悲歌,而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诗歌中那种悲凉之气更是穿透纸背。慷慨悲凉,对于拥有特殊身份的曹操来说,主要原因是人生短暂,功业难成。那么什么才能帮助曹操解决忧思难忘的现实之忧呢?是人才。
        三、两种情感的对比
        人才来访与人才不至时诗人情感的对比可谓鲜明。
        人才来访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前一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借贵族宴请尊贵客人之诗表达了曹操对归顺人才的招待,若人才到来,将以嘉宾之礼待之。诗歌中洋溢着鼓瑟吹笙的欢快之喜。这不是一般的喜悦与隆重呀,我国是泱泱大国,礼乐之邦。《仪礼·礼记》与《诗集注》中均有记载,鼓瑟吹笙是高规格的礼仪了,待贤以礼,诗人惜才爱才之心让人让人肃然起敬。


        在曹操的描述中,一些心念旧恩的人才前来拜访。与贤才久别重逢之后,少不了叙旧情。嘉宾到来时是欢快的激情、契阔谈宴的温情脉脉。但现实很骨感,人才不至时的情感对比相当鲜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以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思念比喻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曹操向天下人才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思念。“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行踪未定,我找不到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我对你的思念是悠悠不断的呀。强烈的悲慨变成了悠悠的情歌,这本是《诗经》中的爱情诗,思念之情达到极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为君沉吟至今,一个“君”字告诉天下众人每一位读到此诗的人都是曹操思念的人才,他以谦虚的求贤若渴之态度向天下才子发出“求贤令”[1]。
        人才也好,政治理想也罢,都如明月,只可远观,不可取来。忧从中来,这种不可断绝之忧,更强烈。
        曹操还提到一类特殊的未至人才——乌鹊。
        a.“古有《鸦经》占吉凶,南人喜鹊恶鸦,北人反之,师旷以白项者为不祥。”——三国魏人张揖《广雅》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屈原《九章·涉江》)
        c.“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东经》
        d.“灵鹊,灵鹊兆喜,鹊噪则喜生。”——《禽经》
        屈原代表的楚文化,以“燕雀乌鹊”为凡鸟,为恶禽,用以比喻奸邪小人,大约代表了战国时楚人的观点。[2]
        在汉魏之际而乌鹊一词具有悲喜的双重性,不能一概而论。
        贤才是有才与德的双向要求的,但人才并没有道德的定向。再看曹操的《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借助姜子牙的身份低微和陈平的道德瑕疵来表现自己的人才观:道德瑕疵并未影响曹操对人才的任用。[2]对于他这样的政治家而言,急需治军兴民,百废待兴。曹操不仅广纳天下贤才,而且重用叛降之人,例如曹操不计前嫌任用张绣封其为杨武将军,攻破吕布之后受到张辽辱骂,却“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因此感动而归降,后官至征东将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人才在徘徊犹豫,乱世之中并非只有他一个领导,人才的无定向让他焦灼,似是替人才问实则替才子答,欢迎天下人才归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中有:“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可见,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中,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是多么迫切。
        四、总结
        对于人才,曹操念之思绪悠悠,迎之鼓瑟吹笙,待之契阔谈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借酒浇愁。酒只能暂时麻痹痛苦,但人才却能为曹操解忧。曹操的成功得益于人才,在那个乱世,得人才者得天下。他的忧,不是一种悲观,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蕴含着对人才何枝可依的焦灼,又包含着天下归心的抱负。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论曹操《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J].语文建设,2010(Z1):84-87.
[2] 肖愁.《短歌行》中“乌鹊”意象的释疑[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