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词语积累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2期   作者:陈菁菁
[导读] 语言学习者的词库里存在两种明确的词汇,即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
        陈菁菁
        萧山区夹灶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47
        摘要:语言学习者的词库里存在两种明确的词汇,即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积极词汇的多寡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新课程“求量”的词语教学背后,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消极词汇比重远远超过积极词汇的现象,即不消化的接受。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促进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说话、写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调动“五官”  “多觉”识词   词汇
                          词语教学中的“消极”现象
                                                                ——反观现实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但在日常运用时则有明显的缺陷:
有的学生运用时“依样画瓢”,碰到新的问题只能机械地“新瓶装老酒”;有的学生运用时张冠李戴,将“春雨绵绵、万紫千红……”等词语归为描写秋天的一类;还有的学生运用时错词迭出,同音字近音字混淆,写成错词。如:春华秋实(时)、金秋时(实)节、闻名(明)中外、六神无(五)主、焕(换)然一新等。
        纵观我们低年级的词语教学现状,出现了以下误区:
        1.迷失方向
        一些低年级老师认为低年级要学那么多生字,年龄小,知识面窄,连认字都困难, 谈何理解,还是抓好基础再说。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对内容的感悟,忽视对词语的教学,也不重视引导解词。
        2.浮光掠影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对词语中字形的识记,汉字的书写,但忽视词义的理解与运用,忽略了对其文化特性的疏导。如教学“祝福”一词时学生回答左右结构、示字旁之后,教师简单地评价“观察很仔细,‘祝’的旁边是‘兄’,‘福’的旁边是‘一口田’,挺好记的一个词”。纯粹是从词的表面理解,以致学生丧失了对词语美的关注和发现美、感受美的喜悦。
        3.游离文本
        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背《词语手册》上的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便无法在适合的情境中再现、运用。
        众所周知,在语言学习中,积累语言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仍处于张口无语,下笔无词的尴尬局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第一,目前低年级学生积累的许多新词,大部分是“消极词语”,它只是学生头脑中的记忆符号,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是死记硬背留下的一点痕迹。说通俗点就是眼睛看到词语后,大脑能反映出它的读音,对于它的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
        第二,词汇量的大小不仅仅是要看积累的“消极词语”,更看他所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词汇,即积极词语的多寡。
        “积极词语”是活跃在头脑中的具有灵性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平时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是呼之欲出的,是形象化了的,想到这个词,马上能浮现出一个形象,一种情愫。因此,我们要不断将“消极词语”晋升成“积极词语”。
                          化“消极”为“积极”
                                                         ——探究策略
        人是通过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嘴巴的“味觉”、鼻子的“嗅觉”和身体的“触觉”来感受外界的事物的。学生对词义掌握的过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一义到多义,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词义熟悉的、并在口语中常用的,易记;在词义已熟悉的情况下,凡带有较大具体性、形象性的字词比抽象的字词较易记住。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手法理解词语就称之为“多觉”识词。恰到好处地巧用“多觉”识词,对客观事物的色、形、声、态等如见其人,如嗅其香,如尝其味,如入其境;从而让词语在记忆中鲜活起来。
一、“听”词语,想象场景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对于词语教学,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
        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提示下诵读,进一步体会词语的美丽景象已成为当今理解文本语言普遍运用的方法。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词语的意境,甚至还加上手势在课堂上尽情舒展。
        二、“看”词语,形成形象
        以直接的具体的刺激物作为理解词义的中介,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达到理解词语。
        (一)“观看”词语画面
        借助多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中“绿油油”一词的教学,通过画面的出现,勾起学生们对美的回忆,把这些美的感受一下子凸现出来,再读这个词语,就美不可言了。


        (二)“再现”词语画面
        内涵丰富的语句往往蕴含着情、理、智等多种境界,那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淀。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揣摩语句,能使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句意。
《秋天》一文中“勤劳”的理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引导:你是怎么理解“勤劳”的?出示“勤劳的(     )”学生马上想到“勤劳的农民”“勤劳的人们”这是从图片中唤醒记忆;接着引出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身边看到谁很勤劳?学生想到“勤劳的奶奶”“勤劳的妈妈”……最后联系语境: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赞美吗?
(三)“表演”词语画面
        心理学建议,利用“动作直观”手段引起学生已有的与该词相应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词找到感性的支柱。
1.模拟表演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联系生活经验有各种方法,展示自身的肢体活动语言是孩子理解、感受、表达词义最擅长的方法之一。
        一些近似的动词通过肢体的表演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它的理解,分化出它们不同的表现意义。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盯着”一词可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2.情景游戏
        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表演词语故事的方式,通过动手比划,在有趣的游戏和表演中,学生对于成语的意思印象深刻,再加以点拨和提醒,蕴含的道理也呼之欲出了。
        三、“品”词语,体会韵味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玩味词语,通过对词语的品析,感悟语言美,这样既能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在比较中品味词语准确性
        比较,才可鉴别;鉴别,方能择优。这是人们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品味一些常用词语的过程中,比较的方法比较适宜,通过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通常都会用到一些最基本的比较法,如“删减与原文比较”、“增添词语与原文比较”,“换词与原文比较”等,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而在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会同时用到多种比较的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词语的意思相近,但适用范围、表现程度等却会有所不同,从而品味出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课文中一些句子中词语的准确搭配,往往能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二)在拓展中品味词语的内涵
        当一些文章或一些词语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时,可以借助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或词语内涵的丰富性,从而达到品味词语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延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也可以使学生品味出看似简单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
        (三)在朗读中品味词语的感情
        仔细品读,学生会发现词语都有自己的表情,激昂处应该激昂,委婉处应该委婉,通过学生的朗读,词语的表情会自然呈现。词语的表情要在基本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才能呈现,为了能感情充沛地读词,培养词感,可以通过朗读的语气、速度、轻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表达词语的表情。
        四、“嗅”词语,感受意境
        对于一些抽象的词语,运用嗅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感受词语美的意境,可以让词语教学不再乏味,充满趣味。
        【案例】让词语“香”起来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芬芳扑鼻”一词教学设计:我鼓励学生运用嗅觉理解该词。我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百合花,让学生闻一闻,说说感受,在闻花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白了词语的意思。为了让词语更好地运用,我接着又让学生说说在哪儿有过“芬芳扑鼻”的感受,最后用“芬芳扑鼻”说一句话。有的说:“秋天,花园里桂花芬芳扑鼻。”有的说:“房间里喷了香水,芬芳扑鼻。”还有的说:“美丽的荷花开了,池塘边芬芳扑鼻。”……这样运用嗅觉理解,学生很轻松地对词语进行掌握和运用。
        五、“触”词语,尝试表达
        (一)用“手”触摸,感悟理解
        用手触摸,用心理解,通过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有效地运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二)用“心”触摸,尝试表达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让学生用心灵去触摸词语,在表达中体现词语的价值。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
1.口头造句
        口头造句是运用词语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这种语言实践活动,不但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进行拓展性口头造句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领悟词语的运用规律,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2.串词说话
        即用多个词说或写一段话。这是造句练习的加深、扩展。给学生一定量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选用全部或部分词语,但语段内容要相对集中,有意义,中心明确,特别是用词贴切。每篇课文里都有大量的值得迁移运用的内容,低段一般以词语和句型的实践运用为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效果很不错。把他们连起来说写一段话,称之为“串词”。
3.写话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话训练,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写话过程发掘词语的内涵。 通过尝试表达的训练,学生已经对词语运用获得了一定的尝试经验和“操作”方法,但还要反复训练,以期达到运用自如。教师要抓住评价这一环,把词语运用如何作为评价重点之一,看学生作文中运用了哪些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课文之外获得的词语,用得是否准确、贴切。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积累语言、扩大“消极词汇”的最基础阶段,这一时期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为运用语言铺设平台,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词汇学习的心理学特点,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以立体、鲜活的形象存入学生的心灵,形成“积极词汇”,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有效的语文教学》  万明华
2.《语文教学专论》  汪潮
3.《小学教学参考》2009第8、10期
4.《小学语文教学》2009第3、7、8期
5.《小学教学参考(语文)》,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的基石.蔡亚.词感,【J】,2008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