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富一级教师
四川省犍为县新民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省.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感悟人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分文章七分朗读”,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吸收课文语言,又能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同时激发朗读者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是基础,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是多么重要。下面就为什么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以及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让语文课堂多一点书声,少一些讲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由课程标准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严重地背离了这条轨道,背离了语文课标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做题多、读书少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疾,也成为对语文教学的一大垢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应有朗读的朗读教学却缺失了朗读。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现在,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朗读教学,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样的道理似乎变得没人明白。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激情燃烧。可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显得尤其重要。
二、激发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感情朗读来说,它是催化剂,能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情况,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朗读中。如在讲述《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桃花源的美丽,一边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的头脑呈现一幅美丽的画面。再对学生说“如果有位朗诵家展示一下就更好了。”这样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展开朗读,就能读的有声有色了。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读书技巧。
我们语文教材课后题都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就是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帮助纠正大家读不准的字和词,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集中纠正、强调、,一些反复出现、重点的字词,让学生记下来,以待需要的时候翻看、查阅。再就是在教学中交给孩子一些朗读技巧,让学生知道停连、轻重、语气、语调、语速等在朗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朗读方法,可以一读、再读、三读、反复读,情景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多样: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等。分步、分层次训练学生朗读,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诵读结合,让诵读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
诵读是指向内心的,诵读者通过诵读,获得的是内心深处的、深度的、带着浓烈自我情感色彩的体验,是入心、入骨、入血脉的,而分析却是浮在听者的大脑皮层,不容易被消化,融入内心。诵读(尤其背诵)实际等于把所有文字全部“吃入”自己的心中,是毫无遗漏地“吞咽”,等于对文本的无限多元的全面掌握。所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体会;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地点,每读一遍,都得出一层新意。诵读多了,诵读就成了师生的习惯,不但成了上语文课的习惯,也成了师生的生活习惯。学生拿到一卷书,一篇文,一阕诗,一张报纸,甚至一个标语,都能或铿锵,或婉转地读将起来。自己出声诵读,才能摸到了文字的体温、文字的血脉、文字的灵性。即使上自读课默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这表明,学生已经触摸着文字进入到了作者的心灵。
四、培养朗读习惯,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
要在语文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正确的朗读开始训练,然后达到流利的朗读,再达到理解的朗读,最后努力做到有表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步步落到实处,要做到在每一步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才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要做到在语文早读时必须朗读,每篇课文必须朗读,写好一篇作文后必须朗读(实际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发现作文中不通顺的语句;哪个句子读起来觉得别扭、不顺,那么这个句子必定有毛病),见到好文章就要朗读,并经常举行诗文朗诵活动,以强化朗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才能经常自觉地进行朗读。 在进行诗歌、抒情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把朗读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朗读让学生来辨味这类作品中炼字炼句的功夫,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作品的篇章结构和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方法的理解;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和作品深厚的内涵的领会。而这些内容仅仅靠教师琐细的讲解,是很难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中去的;反过来说,只有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才会令他们感到欣喜,自然就记得牢。经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感和情感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忽视朗读,一定要在语文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