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2期   作者:洪少青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目标,
        洪少青
        安徽省庐江中学    2315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目标,不能充分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健康行为,不能充分发展学生体育品德。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重视学校差异,挖掘自身特色教学内容;细化运动技能特点;强化目标意识;加强“学练赛”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狠抓教育品德时机,强化课堂观察;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至体育教学中等方法,做出改变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一、引言
        2007 年,全国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从开始试行至今,在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学校体育在今后的具体的发展路径,为高中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扫清了制约高中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障碍。
二、新课程背景对高中体育教师课堂行为提出的挑战
(一)不能充分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课标要求的基础性没有得到较好落实,体育课的重要性不由分说,但体育课项目不全面的现象依旧存在。有些学校体育课项目开不足开不齐是因为体育师资不足、场地器材不够,最终导致运动技能项目学习不全面。
(二)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健康行为
        终身体育意识不强: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往往仅局限于国家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忽略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后续发展,并且各层体育教学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断层现象。
(三)不能充分发展学生体育品德
        每一项体育运动均具备一定的体育品德,项目不同,所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不同,比如集体项目侧重于团队精神;耐力项目侧重于坚韧品格。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建议
(一)重视学校差异,挖掘自身特色教学内容
        要在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总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的开展一线教学。如篮球专项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在比较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利用空旷的场地进行篮球专项技术教学。再如,有些学校是足球特色学校,喜爱足球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较多,选择足球的学生较多,就可以多开设一些足球专项的教学班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经验相联系,高中体育应重视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学段之间的衔接准备。对于学生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在学校能够满足教学的情况下理应开设相应的教学班,学生在自己擅长并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上会更加积极有效。由于各校差异,学校之间应该允许存在教学差异,只要有助于促进学生投入体育联系并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本校的实际教学特色,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与“放羊式”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放羊式”教学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与文中指出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二)细化运动技能特点
        进行开放式运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的完整体验,构建完整的技能表象,力争在构建完整技术表象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特别强调循序渐进的比赛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的将“学、练、赛”结合,使学生能在复杂的比赛情境中发挥所学技能。进行封闭式运动教学时,注重单个动作和完整动作直接的衔接,学生完成单个动作的练习后立即开始完整动作的衔接。
(三)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到学习目标中,强化目标意识
        体育教师应该明确 2017 年新课标中课程总目标增加核心素养要求,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新课标课程总目标的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单元教学乃至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创设教学情境,努力通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1]
(四)加强“学练赛”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
        树立大局意识,每堂课都应该结合运动情境,将单个的运动技能还原至形式多变的比赛中,增强技能教学知识点的联系,注重“学、练、赛”有机结合。通过教授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后,在面对真实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能够运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由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向更高层次形成学科素养方向转变。
(五)狠抓教育品德时机,强化课堂观察
        要狠抓教育品德时机就要求各位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课堂观察能力。大部分的体育运动具有连贯性,队员之间的配合具有快速性,课堂中往往有一些良好的教育学生品德的时机,如:篮球运动中一个漂亮的挡拆配合为全队创造一个很有利的进攻时机,如果教师能够第一时间给予掌声或者鼓励,不仅让队员学会了技战术,同时也学会了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但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疏忽导致时机转瞬即逝,这种现象常见于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中。因此,为了抓住教育品德的时机,我们必须强化自身课堂的观察能力。
        总之,关于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首先要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深刻理解体育
品德内涵,其次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功能,然后合理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强化课堂观察,狠抓教育品格时机,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目标。
(六)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至体育教学中
        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2008 北京奥运会”,背后不仅是运动成绩的进步,更是国人对中国梦信念的执着。因此,可以将“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思政观点渗透在课堂中。围绕体育锻炼教精神:篮排足大球类项目强调团体配合,维护集体利益,不怕吃苦,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乒羽网小球类项目要求互帮互助的协作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作风。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支柱,并且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和责任担等要素的培养。围绕体育历史教传统文化:从“跑、跳、投、掷”到古代“射、御、舞”为代表的六艺教育无处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如老师在武术课堂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譬如师生互行抱拳礼、鞠躬礼、强调“习武先习德”,健身又健心等,体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培育载体。[2]
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体育教育提出了挑战,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随时牢记新课程要求,充分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健康行为,发展学生体育品德。
参考文献:
[1]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3):196-203.
[2]苗士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体育课堂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8,8(13):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