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红梅
呼伦贝尔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要:与俄方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引进俄方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建立以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中俄合作办学;实践教学
项目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NGJGH201817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受到国内外高等学校的重视,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模式,被誉为“不出国门的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从国家鼓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校共有 9个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至今为止有3个项目停止招生,1个项目退出办学,现只有5个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在招生,呼伦贝尔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区唯一一个理工科本科项目的合作办学。
呼伦贝尔学院在2003年晋升为本科院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地区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制4年,2014年开始招生,每年计划招生80人,本科毕业合格颁发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该项目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中俄合作办学采用“4+0”和“3+1”的教学模式,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读完4年本科,也可申请赴俄高校交流学习1年,学分互认。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呼伦贝尔学院国际化联合办学项目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和探索,逐渐成为我校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领域,为国际化合作背景下的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人才储备。合作办学,引进俄罗斯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优质的师资力量,培养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急缺的俄语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中俄两国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入交流合作提供人才保障,为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强合作,在2016年5月,又签订了“4+2”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拓展。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性持续高涨,但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新形势,必须持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改革,结合高校各自定位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和发展规划协调统一,不断修订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土木工程专业与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工艺大学举行合作办学项目以来,在充分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发展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逐渐形成符合应用型工科特点且又兼备合作办学优势,满足了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合作纽带,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应对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点,合作院校双方共同修订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引进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到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外方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达到全部课程和全部课程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 的标准,加大引进语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外方授课的教学模式。
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拓展,构建符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应用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国际化与本土化、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在育人模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将培养目标转化成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
1、调整课程体系模块的学分及学时,增加实践学时。
以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要求,重新调整了课程体系的学分和学时,通识教育课程模块36学分,64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为132学时;综合教育模块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44学分,876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为364学时;专业课程模块38学分,78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为352学时;专业集中实践课程42学分,256学时。
2、调整俄语相关课程的设置,增加俄语课程实践学时。
注重国际化视野培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过程要关注国际化特点,增设国际文化等课程,引进国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使学生掌握国际交往的技能和礼节,通晓本专业国际惯例和前言知识,形成国际化、开放式思维方式。而且作为俄语零起点的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俄语,并能快速地应用,在课程设置时大幅度地增加了俄语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和口语实践课时。
第一学期的前8周开设《俄语语音》课程,后6周开设《大学俄语(一)》和《大学俄语语法(一)》,每周课时10学时,总140学时,其中实践学时2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大学俄语(二)》和《大学俄语语法(二)》,每周课时8学时,总12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80学时。第三学期开设《大学俄语(三)》和《大学俄语语法(三)》,每周8学时,总8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8学时。第四学期开设《专业俄语》课程,学时48学时。
为保证每名学生俄语学习效果,俄语语言类课程均实行小班额授课,每班不超过18人,授课教师为外聘俄方高校教师,学生可直接接受到俄方纯正语言的学习,为保证学生对语言课的顺利理解,每周又增加中文教师辅导2课时。增加课时,小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俄语,为俄方教师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设俄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对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仅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还增设了《俄罗斯风情概况》课程,16学时。为迅速提高学生专业俄语掌握,增加了《俄语听说专业技能(一)》《俄语听说专业技能(二)》两门实践课,64学时。
3、调整专业课的实践比例,增加独立的试验课程。
增加了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比例,对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理论授课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理论授课学时,大幅增加了实践学时。增加了专业集中实践课的学时。增加了两门独立独立设置的实践课《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和《材料力学试验》。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源于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也要加强应用性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积极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区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2、工程技术学院增加学生实习基地,申请了工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现实验中心正在建设中。
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外部融合的意识。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将教育链与国际链、区域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对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认知,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知识与技能并具国际视野,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三、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各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结合土木工程的实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增加了工地现场观摩教学内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师以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边走边讲解;《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师带仪器进入课堂演示讲解等等。
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方式,采用分阶段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循序渐进和过程考核。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线上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循环学习巩固。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虚拟进行试验,达到良好效果。教师积极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利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土木工程教学体系建设
1、持续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加大与俄方高校的合作交流,拓展与俄方的合作模式,提高引进俄方教学资源的比例—增加引进俄方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增加俄方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占全部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的比例,加大核心课程、原版教材引进力度,达到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融合创新,争取更多的俄方教育资源。通过引进俄方优势资源,在教学计划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监管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国际化;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利用、自我更新,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质量的整体水平。
2、加强培养过程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严格管理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保障质量。教师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小班授课,教学风格贴近俄方;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国际化需要,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同时接受中外两种文化背景的教育,达到知识的相互弥补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进一步强化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满足国际化专业认证要求。
3、围绕应用能力培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按照实验教学针对课程、实训教学针对行业、实习教学针对岗位的理念,做到实践教学项目化,努力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教学理论水平,更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上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采用“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16字方针。中外合作举办高等教育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国家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中外合作办学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盛兵,夏雪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2(6)
【2】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教育探索,2005(5)
【3】宁晓静.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策略思考.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
【4】张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浅析-以太原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