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平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法治观点,对初中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不能再将灌输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形势不太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的阶段,无论是师生还是家长,都容易被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将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忽略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单纯讲解书本的内容,无法唤起学生兴趣,也给教育行业的创新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改善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要改善教学策略,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参与感,提升其的学习主动性。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教师在讲解《做负责任的人》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讨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分别担任着怎样的责任。学生通过讨论,能逐渐明白自身担任的责任,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做一个负责人的人?”等相关问题,实现知识理论与情感的统一。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许多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律”是两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学生没有切身地体会作为基础,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会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设法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知识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公民权利》内容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课堂导入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某一天,小明正在家里看书学习,这时小明的邻居敲门,自称家里丢了东西,要求进屋搜查。教师要根据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你认为小明能否拒绝他的要求?为什么?教师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根据“住宅不受侵犯”这一条内容进行解答。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权益。
教师选择生动直观的生活化情境,能让学生对公民权利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并逐渐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习起来更加有动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程重难点进行主动挖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课堂提问环节为例,教师在讲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后,带领学生温习课程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改良传统的教学手法,教师可以提问: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有只“看不见的手”,那生活中是否存在“看得见的手”呢?学生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联想起市场的经济体制,之后教师再通过由浅入深地启发,促使学生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很好的知识复习效果,既帮助学生快速地回顾知识点,又让其通过答题获得成就感,充分培养其思维能力。
四、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
教师应当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的引导方向,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工作。初中阶段是学生的黄金成长阶段,也是其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对教学内涵与文化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话语权和创造空间,确保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发挥,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走进教师》内容时,应当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事例和工作事例,让学生多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主动分享与自己有关的事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分享欲望,同还能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的话语体系,拉近师生的公共关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下,教师要主动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都能参与到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杨克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5):15.
[2]苏联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58+60.
[3]汤小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