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达拉特旗第七中学
摘要: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即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有效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内,促使学生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但就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其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存在瓶颈,难以突破。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化教学认识,认识教学困境,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对策,敢于打破瓶颈。这样才能够满足教育需要、响应教育目标,建构带有高效色彩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对策
所谓“高效课堂”,即在尽可能少的世界内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就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而言,不仅不符合高效标准,甚至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将其带入低效边缘,迫切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探析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分析教学困境,可从“软环境”、“硬环境”入手。
首先就软环境而言,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认知不到位,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一些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堂看做放松课堂,在学习中“上网+玩游戏”,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敷衍开展。且教师就学生这一现象缺乏有效管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落实无法唤醒学生的兴趣,导致软环境层面无法支撑高效课堂的打造;
其次就硬环境而言,部分高中学校的硬件设备配备不完善,虽然能够从数量上保证电脑一人一台,但经常会出现这个电脑显卡有问题、那个电脑光驱有问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使用,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开展。
二、打破信息技术教学瓶颈,构建高效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对策
为改变“软环境”、“硬环境”存在的问题,打破教学瓶颈,建构高效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硬件环境,不断完善,环境支撑
高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环境”。首先,要确保机房内人手一机,且每一台机器的光驱、声卡、显卡等等都必须配备到位。要定期进行教室内计算机的检修,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其次,要确保教师内空调、暖气、黑板等基础设施配备到位,这样能够给学生舒适的学习环境,从教学硬环境上做好支撑,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良好准备。
2、巧妙导入,强化认知,铺垫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抓住教学导入这一重要阶段,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体会到了学科价值,自然能够以积极的姿态配合教师投入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则要采用趣味的方法,做巧妙导入。在导入环节,做教学铺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奠定一节课高效教学的节奏和气氛。
如在学习“因特网应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探一探,生活中因特网的应用,不仅局限在学习中,囊括衣食住行。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大家纷纷交流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适时地抓住关键,带领学生“走入因特网的应用”,教学水到渠成,从根本上确定了一节课的高效色彩。
3、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全员参与
高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积极性,要基于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参与、实践操作。必要时可以创设情境,或开展小组合作,目的是让学生们在相互配合中、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学以致用”。通过自主性额度信息技术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与趣味。
如在学习“网页的制作”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成为家乡的“宣传员”,利用网络介绍、宣传自己的家乡。在这一情境中适当的划分小组成员,有的学生负责家乡图片的搜集、有的学生负责家乡动画的制作、有的学生负责家乡网页的整合制作等。大家“各司其职”,相互讨论,互相换位,很快学生们就投入到了热络的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堂一片欢声笑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减弱,教学目的也顺利达到。
4、有效点评,鼓励指导,深化学习
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投入到紧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找寻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着力点,深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信息评价的积极作用,做全面点评、有效鼓励。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将着力点放在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完成信息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改变过去的结果式评价。适当可以给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们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分享自己的实践思路。
这样能够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也会获得无限的动力和自信,自然在后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能够以积极的姿态配合教师投入学习,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有效提升。
结束语:
打破信息技术教学瓶颈,需要突破、需要发展。它是一段漫长而又复杂、探索而又创新的过程。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采取创新举措行走在教育路上,以实际行动,推动高效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构建。
参考文献:
[1]刘锦绣.打造高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4(07):167-167.
[2]余峰.构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J].中小学电教:上,2015(0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