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邺亓 史佳可 姚静宜 高胜男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助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是时代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生物技术和生物学研究理论发展迅速,生物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教师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概念界定
1.科学精神
1916 年,任鸿隽教授发表文章时提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梁启超在 1922 年讲演时提出“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视为一种方法。1941 年,竺可桢将科学精神总结为三方面:(1)不盲从,不附和。(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董光璧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气质,需要通过了解科学来理解科学精神,但科学精神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其他人同样可以形成科学精神。刘华杰提出科学精神的两种理解:一种是“科学的精神”,即正确的、高尚的精神;另一种理解是“科学之精神”,将科学精神视为气质,境界。
2.生物学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容丰富,结合课程标准、德育纲要和中学生发展特点分析,本文主要论述生物学中培养的科学精神的核心为创新精神、探究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其中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在实验教学、探究活动中表现突出,而质疑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同时,生物学教学中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有求真求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持之以恒精神。
二、生物学中科学精神的核心
1.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创新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恰当的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行为。创新精神就是要勇于冲破种种思想的藩篱,积极探究科学真理,敢于突破旧思想,创造新生事物或思想。科学发现就是通过创新实现的,但是创新也要建立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诠释了创新是在了解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用于探索和尝试。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研究者们的创新精神,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所以各个国家都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探究精神
探究是科学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即在某种情境下观察、发现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探究精神就是追根溯源、探求事物的本质,可以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例如,探究人类的起源的过程中,人们认为人类由上帝创造,通过科学家不断地探究才发现,人类是进化而来的。正是通过科学的探究,才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解开了很多自然谜题。如果学生拥有探究精神,就会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客观的认识。
3.质疑批判精神
质疑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质疑是批判的先导,只有先产生疑惑,才会有后来的批判,但是质疑和批判精神不是指对一切真理进行批判怀疑,而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质疑,这样才会达到科学的进步。很多事实都是在质疑声中发现的,只有做到不轻信、不迷信、不盲从就很会从中发现问题,突破传统。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后,不断有科学家产生质疑,就是在质疑声中,进化理论才不断的被补充和完善。
三、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
新一轮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最新修订版)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和生物兴趣活动,要完成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生物学教学。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呢?
1. 中学生物教师的自我管理
生物科学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课程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中。鉴于生物科学的这种特性,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充满挑战。生物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教育理论方法、具有多种教育技能,还应当具有科学精神,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 深入教育科研领域,以生物前沿知识为依托,摒弃过时的、错误的观点,对中学课本内容的讨论中避免绝对化的说法。生物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自身则应当落实“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以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崇高的科学精神,教学应时而变,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寻找创新点,以教师自身治学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
2.注重科学史教学
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和生命奥秘的历史,其中不仅展现了人类探索的过程,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史的真实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学的历史中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形成科学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在“物质运输途径”的课后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中,提到哈维通过大量的解剖实验发现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是循环的。虽然当时盖伦的“生命灵气说”符合教会的需要,但是哈维并没有向权威屈服,而是相信实验得到的结果。通过科学探究历史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形成不畏权威、求真求实的精神。
3.注重实验教学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学生实验严谨精神的培养强化,如此科学精神还应当体现于学生实验过程操作方面。在现实教学进展中存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单纯注重实验结果,只关注是否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操作得到书本教材上描述的实验现象,然而缺乏完善科学的实验过程,如此的实验操作对于教学进展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严格遵循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开展进行,加强对学生具体实验操作内容的考察及审核,在实验教学开展环节,使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规范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练,有力保障学生能够在良好正确的榜样下开展具体实验操作,有力培养强化学生严谨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庆昌.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4): 35-41.
3.周有文.论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9,No.419,64.
4.林瑶.浅谈中学生物科学精神的养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6.
5.龚姗.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研究[C].鲁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