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方法与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2期   作者: 欧阳湘华 王继煌 蒋秀娟
[导读] 职业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湘华  王继煌  蒋秀娟  
        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职业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拔穷根”上消除“贫困”,发展脱贫能力,让贫困人员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职业教育通过对贫困人员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特定知识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要更好服务于脱贫攻坚,需要探索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方法,构建能保障二者深度融合的机制。
关键词:扶贫开发;职业教育;精准脱贫
作者简介:
欧阳湘华(1974年6月-),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方面,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等独特价值。职业教育培训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就有希望了。”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贫困人民的“造血”能力,让职业教育成为帮助贫困人口技能脱贫的必要途径,是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
        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是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和实践保障。职业教育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能有效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的就业率,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消除精神贫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是改变命运的优先选择。
一、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明确职业教育扶贫的主体地位,改变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教育扶贫,让当地贫困人口运用获取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实现自我脱贫。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要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让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脱贫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更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支持和认同。目前农村主流教育观念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几乎所有农民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接受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
        由于农村普遍存在贫困对象对职业教育认知不足的现象,进行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培训时需要通过传扬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鲜活事例、树立农村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范例等方式,让技能“促就业、促生产、促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深入贫困群体,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为了进一步做好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可以通过在贫困地区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和产业服务指导小组,有针对性地纠正贫困群体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和消除其心理顾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尊心,为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工作扫除思想障碍。
        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意愿不强烈、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等问题,要想加速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一定要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内外部衔接,对内搭建职业教育通往各层次教育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和普通高校有效衔接,实现“普职成统筹”。对内可以开展这些举措:增加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比例,向贫困学子倾斜;对入学后的贫困学子,通过开设过渡性的课程增加其获得成功的可能;加大对贫困学子的扶持,提供特别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就业机会。对外要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相关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以汇聚和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壮大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队伍;对职业教育进行正面宣传,动员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群体参加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其顺利就业。
(二)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是让贫困人口通过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脱贫。只有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才能更好促进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让职业教育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产业与人才培养的衔接性。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办学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开展扶贫技能教育,增强职业发展技能,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走向外部市场就业,实现自我脱贫。创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利益群体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二,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地方特色,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加强所设置专业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取向的契合度,加大农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专业的开设比例。改革课程体系结构,理论与实训课紧密结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
        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扶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不但为贫困对象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并且为时间受限的务农人员提供了灵活性,是一种让贫困人口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方法。在贫困地区建立远程教学站,通过教育信息化辐射,整合东西部教育资源。通过加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技能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建立职业教育信息互助纽带,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达到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效率的目标。
(三)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首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解决贫困对象就业难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出贫困对象中的佼佼者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继而帮助贫困地区更多人员实现就业。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就业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经济生活和行业工作,具备规划自身未来发展的能力,具备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勇气,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应对挑战。通过激发个体内在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转变其就业观念,从内源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其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形成市场所认可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应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情况及自身的办学优势等信息,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创业教育合作力度,积极争取获得创业经费、场地、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等支持,尝试在贫困地区建立“职校—产业—个体”开放合作的创业平台,促进资源的流动和整合,打造贫困地区集群发展优势。


二、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方法
(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精准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动力。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
        1、找准校企合作契合点,优化学校与企业的共建机制。
        2、深度推进现代学徒制,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现代学徒制。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
        建设学校与企业“互聘互用、协同育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形成“双导师制”。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共存的现代职教体系
        1、建立非全日学历教育培养体系
        高素质劳动者的存在是区域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纵观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致可分为文化基础薄弱、年龄偏大、以务农为主的中老年贫困人群和有一定文化基础、较为年轻的“新生代农民”两大类。对于第一类人群应以农业科技的培训为主要内容,实施定点、定对象的一对一形式加以培训,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对于第二类人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非全日学历教育培养体系,接受“新生代农民”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培训。
        2、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
        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年龄结构、能力基础及个人意愿都各有不同,在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开班。培训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采用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培训学习时间灵活设置。
        3、建立长效的专职师资队,提高职教扶贫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扶贫攻坚之根本,为确保职业教育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职业学校应成立有独立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根据职教扶贫的实际需要,采取分步引进、外聘专业课教师、自主培养、外派培训等多种方式。
        4、建立规范合理的职教扶贫体制机制
三、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机制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统筹机制
        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这些仅靠单一的教育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在责权明晰和沟通顺畅的联动机制运行中形成统筹合力进行共同的推动。
        政府各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和农户是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参与主体。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实现基层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优化现有的组织领导框架,建立职教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理压缩部门的层级,变垂直化的管理组织为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将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定期召集成员单位研究解决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与信息技术尝试融合后形成的各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服务。
(二)优化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作为扶贫开发经费投入的主导力量,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扩大师资培训、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发挥好财政性投入主体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及个人利用各自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同时,地方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监督,严防扶贫资金浪费或被套取、挪用、截留,切实把扶贫资金用在职教扶贫的培训工作中。
(三)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科学进行效益衡量
        在确定基础设施、设备维护、资源购置和师资培训等项目的具体比例后,应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扶贫开发经费的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费投入的实际效用。
(四)完善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激励补偿机制
        建立激励教师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各种诱导因素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进行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成为教师评先选优、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基本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师。基金可以采用多种来源渠道,政府出资、企业赞助和学校自筹等方式,并建立规范的经费监督和使用制度。基金主要用于补偿和奖励在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过程中在优质资源、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五)强化督查考核,健全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保障机制
        在推进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扶贫融合过程中,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执行,才能实现贫困群体和职业院校双赢。
        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职教精准扶贫工作的督导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对各项职教扶贫工作实施的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督导考核,作为各相关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推进不力、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目标任务的要实行问责和约谈制度,并严肃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9号).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
        [5] 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3).
基金来源:本文来自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扶贫开发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4A030
桂林市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名师工作坊“王继煌名师工作坊”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