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后“疫”时代教研转型新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2期   作者:王伟晔
[导读] “停课不停学”,抗“疫”期间的线上教学
        王伟晔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停课不停学”,抗“疫”期间的线上教学,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检阅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也考验了教育系统的应变能力。本文从疫情引发的思考,审视 “危与机”;聚焦线上教学的问题,为后“疫”时代教研寻找切入点;聚焦探索未来教研方式变革,提出关注重点和薄弱环节、探索教研活动课程化设计与实施、构建网络教研文化、建立研修共同体的实施路径。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教育抗“疫”,开启“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检阅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检验着教育战线适应变化的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经历战“役”,教研方式应该怎样转型,怎样引领教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反思和积累经验?亟待进行新思考,更需要有力的行动,开创后疫情时代的教研工作。
        一、“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引发的思考
经过全国人民三个多月的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了基本控制,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而且为世界共同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支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停课不停学”,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经受了一次检验,教育领域真正感受到了现代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和冲击。“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是“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的”,是教育抗“疫”应急之举,对正常教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学生、教师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其中的“危与机”,利用好这个契机,变不利为有利。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指出:“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我国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最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①抓住这次线上教学机会,大力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做好面向未来教育准备的一个机遇。几个月以来,停课不停学,给中小学老师提供了信息化教育实战“演练场”,广大师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工具,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应用,知识获取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教学中的教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教师再次意识到教学中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因为无论是直播教学,还是录播教学,教学辅导,由于时间受到限制,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如何激发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缘起抗“疫”的线上教学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检阅、课堂革命的大契机、在线教学的大培训、校际教研的大协同。”
        线上教学期间教师借助网络,应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和研究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利用各种程序及大数据分析方法,方便快捷的开展了调查研究和学习检测,这些过程性的数据被大量积累沉淀下来,成为后续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信息。检测、调查比过去的纸面测验、问卷调查更快捷,诊断信息、数据更全面,分析结果针对性强,既面向全体又聚焦局部和个体。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小学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针对线上教学开展情况、《资源与评价》使用情况开展了两次网上调研,通过问卷分析掌握了大量信息,了解了全省线上教学开展情况,及时发现线上教学初期存在的问题。在聚焦个体分析时发现黑河市教师线上教学比较活跃,进一步沟通了解到,黑河地区嫩江县教研员抓住“平台、软件使用不熟练”等技术瓶颈,先行培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帮助教师适应线上教学。启示是技术培训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由学科技术骨干做技术培训将更有实效,避免信息化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分析学生学习测评有助于了解学生,调整教学。“思来氏教育测评中心”通过聚焦近百所学校,分析数据发现“一年级学生认识钟的能力变强了”,学生回答正确率由去年的89%变为今年的94%,教师通过数据将进一步了解学生,“生活中用出来的知识比纸上学来的知识掌握得更牢靠”。②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方式对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形成证据意识,尊重数据,为教学与教研应基于数据分析,而不仅是凭经验进行判断打下基础。
        二、聚焦问题,寻找教研切入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应用与人才培养方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③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暴露出的问题既有对线上教学方式理解不深,信息化水平不适应,也有平时教学问题的显现,反映出教师、学生、学校、机构与时代新要求的差距,而且不同区域遇到的困难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
        信息技术水平与线上教学不适应。线上教学工具软件、平台使用、资源获取利用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通过调查问卷(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发现44%的教师不熟练操作平台和软件,28%的老师不熟悉如何选择利用资源。在线教学无论直播教学还是辅导答疑,或者各种研讨活动,都需要在平台上进行,熟练平台操作是基础。学生学习的资源,需要教师提前选择,并利用工具软件加工整理,信息技术水平不适应将影响线上教学实效或者线上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此,可以从熟悉交流平台开始,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学会简单常规课件、制作工具、小程序,逐步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农村教师对线上教学满意度低于城区(基于黑龙江调研数据)。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现了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要看到差距。调研发现,农村教师对自己线上教学不满意的比例高于城区。启示我们,在关注全员、大规模线上教学开展的情况下,关注度要向农村倾斜。线上教学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技术及环境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用资源支持学生学习上,农村由于地域的关系,资源相对缺乏,在研培工作中,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需求,关注农村学生的实际,在相关资源信息的提供、线上教学教研方法引领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注。未来只有注意到区域之间的差异,校际之间的差距,分区推进,一地一案,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线上教学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广大农村教师信息化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才能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还要深化。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存在“满堂讲”的问题,一方面是不熟悉线上教学方式,另一主要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教学目的,没有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没有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中无学生”。实际上,无论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指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是否成败的标志。常态下的线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一个环境、一个时空下,教学中的有些问题遮掩了。而这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所有的教师共同上“公开课”,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家长,在网络环境下就把问题暴露出来了。教师们在准备线上教学时,把更多时间用于自己怎样讲好,演示好,怎样设计好课件上,这无疑是需要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即思考学生学习可能是什么状态,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设计何种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线上教学对教学整体设计关注不够,而课前,课中,课后应是一个整体,从单元角度思考设计教学不够,这一点同样也适合线下的教学。因此未来的线上教学,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③,变革传统模式,发挥技术优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三、聚焦探索教研方式变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教研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等。“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④ 经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教育信息化将走上快车道,未来教育必将是线上线下混合,未来教研也将是混合教研形式。教研员要成为混合教学的促进者,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者。
        (一)关注重点与薄弱环节
        深化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融合与创新,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一直以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有不同的声音,科学课程强调动手动脑相结合,以科学探究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但由此,部分老师就轻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仅局限于教学中使用媒体展示的层面,没有深刻理解计算机、大数据应用,互联网思维在个性化化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发挥个性化辅导作用,要在突出个别指导、关注个体,关注科学兴趣浓的群体,关注学、研有困难的群体。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指出,“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教育系统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即“重新设计各级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实施一种全新的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⑤,即重构教学模式。以项目式学习为例,在设计教学之前,从整体进行思考,用互联网获取丰富资料,制作PPT使展示交流更充分等,跨班级、夸学校的小组协同,信息的应用是从整体设计开始的,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更不是“修修补补”。
        关注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跨越时空,抽象,难以演示的内容展现出来,将促进教学的开展。《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⑥,对“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变化太快或太慢的过程,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学习内容,采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来呈现将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改进方式。如从引入数字温度传感器开始,到其他类型的传感器的介绍,感受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未来混合教研大力实践探索的。
        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关注如何进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关注如何开展基于教学改进的小主题研究,关注如何设计、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关注如何进行资源的的搜集、整理等研究,实现以丰富、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促进教研转型。
        (二)探索教研活动课程化设计与实施
        教研活动在活跃教学研究氛围,促进区域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分析近几年的教研活动,成效、影响力并没有“非有不可”的作用。疫情期间全员参与线上教学,由无准备、焦虑困惑,到后来的“渐入佳境”,说明教研活动要引导真需求,要有真的问题情境。未来的教研活动要体现课程化、系列化的结构和特点,即教研活动要有前置、有实施、有跟踪,做“目中有教师”的教研活动。具体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了解参与活动的科学教师真实的需求,从整体设计教研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分析参与者的需求,设计活动方案,设计实施过程,有促进活动开展的策略,有促进活动的协作小组,有促进活动者参与的支架设计,有活动成果的及时反馈,即参与者的及时反思评价,有促进学习的鼓励策略和政策,有活动后的效果跟踪。做到设计前有需求调查,活动前布置教研主题,思考的问题,活动中提供参与活动支架,活动后进行多元化评价。对感兴趣或者难度大的主题设计系列化课程。现阶段突出项目式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系列引领。教研活动课程化将引导老师关注课程本质,关注课程领导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构建网络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怎样做出成效,坚持长久,除了活动主题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还需要用机制引领,用制度约束。为此,要制定阶段性网络教研目标,建立网络教研评价指标,形成区域网络教研氛围,构建网络教研文化。第一是调动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第二开展区域网络教研、区域协作网络教研,即以特定主题内容为牵动,开展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同地区网络研活动,跨地区网络教研活动,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团队的引领作用。省里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教研汇报和展示,促进交流和经验共享。第三,建立网络教研制度。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在网络教研中发挥引领作用,建立每月一次的网络研修制度。对积极参与网络教研,积极做线上展示,积极交流的老师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建立骨干研修共同体
将骨干研修共同体成员引入各区域研修活动中、跨区域研修活动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减少工学矛盾,尤其是加入边远地区市或者县区活动中,以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资源共享,经验共享。骨干研修共同体成员,可以拥有更多的在省里活动展示的机会,外出学习的机会,以鼓励骨干教师的付出。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这是一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人民政协报2020-03-25
(2)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5)熊才平 汪学均《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6)《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