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喆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教师进修校 165000
新《音乐课程标准》将合唱明确地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在学段目标中《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及音乐创造活动的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艺术实践活动,是其他艺术活动所无法代替的一种美好的音乐体验。在九年义务普及教育阶段,合唱的情感教育意义可以说是其他艺术实践活动无法代替。特别是现在众多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在合唱的群体合作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更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增进学生的友谊,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谐共处,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感受与欣赏,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是在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教材编写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教材作为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再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教学。以小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举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教材在感受与欣赏领域及聆听板块共安排了15首音乐作品,其中12首器乐类作品,人声作品共3首,分别是:齐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独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和合唱歌曲《平安夜》,可以明显看到从第三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五课的《劳动最光荣》,到最后第八课的《平安夜》,教材在有意识引导一年级的新生聆听、感受人声的音色特点,认识人声演唱的不同效果。在一年级下册中,共安排了16首聆听作品,其中器乐作品11首,声乐作品5首,其中包含4首合唱歌曲:《摇篮曲》、《牧童》、《春晓》、《让我们手拉手》,1首独唱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材中的人声作品在逐渐的增加,合唱的分量也在明显增多,合唱作品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轻松愉快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共鸣和联想,教师很有必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对人声的认识,会听辨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声的不同和变化色彩,对人声的音色产生积极浓厚的兴趣,为逐步接触合唱奠定基础。在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欣赏的内容共有20首音乐作品,其中器乐作品11首,声乐作品9首,作品的体裁从大合唱、组歌、歌剧到音乐剧,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更为广泛,教师这时更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合唱的特殊之美,感受合唱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欣赏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逐步积累欣赏合唱的经验。
二、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打好合唱基础
在过去有段时间,教师不太重视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认为强调了音乐双基的学习,就是走上了专业化教学的道路。在新的《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双基教学明确给出了要求: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要服务于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美。没有音乐技能的支撑,无法谈到音乐的美,没有音乐知识的铺垫,美也是不完整的。教师要利用好知识与技能的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体验其中的技能训练。如一年级下册的知识与技能板块中,共有8个教学内容,包括认识打击乐、音符的高低、长短,分别安排在4个课时。
发声训练占了4个,分别安排在第一课(放松、清晰地唱吧)、第三课(轻声、愉快地唱吧)、第五课(注意口型噢)和第八课(唱得自然、轻松一点噢),从中可以看到,技能的训练在整本教材中,安排得很均匀,始终贯穿着演唱能力的要求和演唱习惯的要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都知道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大声喊唱,只追求声音的响度,而忽略声音的自然和放松。如果是喊唱,音乐的美从何谈起,合唱的美更是无从体验。由此可见,在知识与技能板块的学习中,对声音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更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整册教材中。在七年级下册中,共有五个基本教学单元,在这五个知识与技能的板块中,关于合唱方面的知识和发声训练的内容就有四个:第一课单元(歌唱呼吸的基本要求、轮唱、注意气息的流动性和声音的弹性),第二单元(注意保持气息的平稳和饱满以及二声部之间的和谐),第三单元(注意气息的控制以及声音的轻灵和弹性),第四单元(合唱的基本要求、注意气息连贯平稳以及声音位置的统一)。在初中教学阶段,教材对歌唱、合唱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在歌唱、合唱方面的用语更加具体、详细。如在介绍“歌唱呼吸的基本要求”这一音乐知识中,分别提到了吸的方法、状态、感觉和呼时的状态和要求,给予了学生非常准确的解释和要求,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些话,更要带领学生体验腹式呼吸的感觉,让学生真正知道怎样才是歌唱、合唱的呼吸。唱歌是一门完整的教学体系,他必须要有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试想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发声,包括准确的节奏和音准,学生的歌唱、合唱是不会有表现力的,没有表现力,就不可能唱好歌。唱不好歌,当然就会影响学生对演唱、合唱的热爱和态度。只有将知识与技能中的学习落到实处,音乐的美、合唱的美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生才会真正爱上合唱,被合唱所感动。
三、突出演唱板块,体验合唱之美
演唱教学一直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在整个中小学教学当中,是一个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合唱非常有效的音乐内容。合唱教学作为演唱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整个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在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六课《两只老虎》歌曲的学习中,教材就将轮唱引入到了歌曲的学习中。教师不要忽略轮唱学习的重要性,轮唱是齐唱学习过渡到合唱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合唱的学习才会更为自然、完整和顺畅,也使得合唱教学更加科学化、体系化,也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合唱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把握这个机会,从二年级就开始,通过锻炼学生的轮唱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和习惯。在《课程标准》的表现领域中,对3至6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在三年级上册的演唱教学板块,共有16首演唱歌曲,在第七课中出现了两首合唱歌曲:《美丽的黄昏》和《钟声叮当响》。《美丽的黄昏》是正式进入轮唱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钟声叮当响》是采用固定低音为二声部的合唱曲。这些学习都是为三年级下册将出现的合唱所做的铺垫,使学生接受合唱知识和掌握合唱的技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对人声的认识从独唱、齐唱、轮唱到合唱有了由感性到理性,螺旋式推进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这些合唱实践的思路,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的体验合唱之美。
在教材中还有一个编创与实践板块,教师也要利用好其中的内容,为合唱的学习积极做好铺垫。如在三年级上第三课的编创与实践板块中,有“师生合作唱一唱”的内容,由于这一内容即不属于聆听,又不属于演唱和知识与技能,很多教师不重视他的存在,忽略了他的作用。这首短小活泼的歌曲以师生接龙唱的方式演唱,歌词内容富有童趣天真的意境,学生的旋律简单上口,只反复唱do和mi这两个音高,节奏以X.X|X-|和XX X这两个节奏为主,歌曲的最后出现了两小节师生共同合唱三度音程的训练,这也是为后期的合唱学习做的预设,教师一定要认真带领学生作这个合唱训练,使学生对合唱的认识有一个渐进、渐深的过程。
合唱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体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自己学校的学情,进行合唱教学,用合唱的天籁之声,感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验到合唱的和谐之美、合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