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江西省新余市特殊教育学校 338000
摘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因此培智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多样性,有效开展生活语文教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认知规律,使能力更好的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提升培智学生学习生活语文效果的措施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培智学生;生活语文;现状
引言:培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存在行动上的不便,为了更好的帮助培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措施。以生活语文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规律,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使其能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培智学校,主要是普通学校转型而来,还有的培训教育机构属于聋哑学校转型而来的。在转型的过程中,未曾对学校的规划以及管理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规划,并且广大教师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在对培智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依然会采用普遍教学手段,这必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对培智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培智教育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因此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受教育资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培智学生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学生进行集中管理,没能落实因材施教,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高水平的教师,而落后地区则经常会面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也会给培智教育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让培智学生有效学习生活语文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要想帮助培智学生有效的学习生活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充分了解班级中的全体学生,进而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降低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例如,针对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由于其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却活泼好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同时,此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语言系统发育落后,但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针对此类学生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掌握学生的其他方面优势,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开展教小学,帮助培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语文。再比如,有的培智学生是由于受到后天损伤导致其在智力方面存在问题,有的学生患有多动症,有的学生患有自闭症,无论哪种学生,他们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对所学知识的遗忘速度较快,同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生活与学习等方面更多的关怀与尊重,在校园和班级中营造出快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并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尊重,进而会形成喜悦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上对生活语文的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帮助培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语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有效措施之一。由于培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生活语文知识。以《好吃的水果》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将水果带入到教室之中,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学生会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水果,并让学生进行辨别,学生会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别指出苹果、香蕉、桔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拿着水果走到学生中间,并提问:“这个水果什么颜色啊?”学生指着苹果回答“红色!”指着香蕉回答“黄色!”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说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等短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闻一闻水果的味道、摸一摸水果的外形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水果的了解。最后,教师再将水果切开,引导学生分辨水果的果皮、果肉以及果核等。在完成以上教学之后,再将水果分给学生,让学生品尝水果的味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水果的认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针对培智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生活化情境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紫伊.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下个别化教学实施的行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张翼. 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