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秉华
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 563200
数学的教学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一直是广大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那么如何去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多年来,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深有心得和体会,下面略谈已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引入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为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第十册《带分数加减法》计算8-2时,我开门见山就让学生试试说出8-2应该是多少?由于学生受到8-2的迁移影响,一部分同学立即回答说:“是6。”也有一部分同学回答是:“是6。”究竟是哪个算法对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抓住时机,果断地说:“两种算法都错!”这时同学们都感到疑惑:究竟如何计算才对呢?于是我指出上面两种算法都没有处理好被减数。怎样处理被减数去减2呢?学生们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很想知道计算的方法,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由然而生。这种以错而导,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从教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新课时,有时设置悬念,有时创设情境。尤其当课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动后手操作时,更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掌握知识规律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师讲得清楚,演得好看,学生一定会想、会做,殊不知,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抱着走”、“喂着吃”是一致的,学生消极、被动、机械接受。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启代讲,以探代演,让学生主动积极动脑、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觉地探索新的知识规律,取得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最小公倍数》“求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写倍数的方法写出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210”,然后让学生分解210的质因数。
30的质因数:30=2×3×5
42的质因数:42=2×3×7
210的质因数:210=2×3×5×7并与30和42的质因数对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30和42有哪些公有质因数?各自有哪些独有质因数?②最小公倍数“210”含有的质因数和这些公有质因数、独有质因数有什么关系?③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探索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有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即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可用短除法求,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是巩固和运用知识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妥善安排课堂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一)练习要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围绕教学要求,重点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训练学生。如在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安排口算技能题,按顺序编文字题;对比选择题;准备过渡题,尝试练习题;计算竞赛题;看图计算题等。让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技巧。
(二)注意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我一般把练习划分为“尝试性→基本性→重点性→变形性→综合性”5个层次,用尝试性练习,探求知识;基本性练习,巩固知识;重点性练习,保证关键;变化性练习,探索本质;综合性练习,发展智力。这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及时调控处理反馈信息。学生在进行练习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练习情况,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并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提出参考意见,切忌过早下结论,让学生们去讨论,参考教师意见自行纠正。一些普通问题,由学习小组讨论纠正,真正发挥学生的自我作用和相互作用,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为了提高练习效率,还要注意练习的目的,练习的时间和次数、练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练习的数量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