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蕊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300050
摘要:学习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课堂教学时立意要高,通过在知识内容上加强整体设计,在思想方法上体现连贯一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只有引导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实现独立思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力 小学数学 培养 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把“学习的基础”转化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根本、以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为方向、以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预学能力,能够知晓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疑问,并产生条理清晰的思路,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指导。这不但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数学学科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实现独立思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放手,给学生先行思考的机会,释放学生的学习天性,使学生在自由思索与自我学习规划的过程中,对数学学科有更深入、科学的认识。教师采用“预学后教”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预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对预学的研究与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设计的预学方案就是简单的旧知识回顾,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则是习题的积累,完成“预学单”实际就是完成练习题,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更有的则是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所以这样的研究,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预学的目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探索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最佳途径,笔者通过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先行体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走进课堂学习。预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点的面面俱到,不是让学生先于老师讲去学会知识,更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触及核心内容的提前思考,是为了让学生在先行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为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效的预学方案设计要依据三个目标:有问题、有思考、有收获。只有带着探究思维的预学,才能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预学的实施策略
实践表明,预学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更多自学的空间,实施预学的动力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一)精心设计预学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载体
预学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因此绝不能紧把预学定位于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材料,它更是向学生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高效的设计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预学方案的设计应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只有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重点、以旧引新、有效分解教学难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完成。
如《毫米的认识》一课预学方案:
1.请你抓一只小蚂蚁,量一量它的身长大约是多少?
2.摸一摸、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
3.量一量20张A4纸厚度是多少?
4.搜集实际生活像手表零件等小物件的长度是怎样表示的。
这样设计更加关注在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唤起对需要产生较小测量单位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了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小的课前实践体验,为学生准确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大小提供了重要的感性积累。
再比如《千米的认识》一课的预学方案:
1、请你绕行学校操场4圈,记录你所花的时间和步数。
2、写一写你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记录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用时与体会,课堂上教师选择典型的预学单进行展示,请学生与自己的预学记录进行比较,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走1000米需要几分钟?走几步?有怎样的感受?反馈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预学作答基本正确,也相对一致。通过预学体验,学生都认为1千米走起来很长很累,从而建立了对“千米”这个大长度单位的认识。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估计从校门出发1千米会走到哪?进而进行观察反思,把“1千米”放到马路上你认为很长吗?从中体会到对1千米的直观感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适时使用预学方案,使之成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航标
实践证明,有效的使用预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与将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暴露存在的问题,展示学生的想法和疑问,促进学生在先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展开深入的学习研究,对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课前体验性预学方案
教师经常纠结于“一旦给学生足够的小组探索操作时间,就会面临有的学生没事可做,有的学生不会做,还很容易拖堂讲不完”的问题。此时我们不妨尝试进行课前实践体验性预学,以助于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预学方案:
1、剪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2、标出你所知道的四边形的名称。
3、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份预学方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课前去剪画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使学生在剪、画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图形的特点。课上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再抛出问题:“你是怎样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呢?”让学生展开交流分享。实践证明,课前切实的操作思考,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获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操作后的学生不仅是在知识的记忆程度上获得的更加扎实深刻,而且探索研究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2.课内尝试性预学方案
虽然课前预学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课堂思考深度带来了很大帮助,但是并不说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适用于课前的预学。
如《笔算乘法》一课,重在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如果安排在课前进行预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直奔结果、简单计算的情况,显然不太适合。那怎样不替代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将对计算方法的探究做到落地有痕呢?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在口算乘法中已经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口算和笔算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这里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习例题。所以课上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笔算乘法竖式的写法,安排课内尝试预学时间。
《笔算乘法》一课预学方案:
1、你会计算16×3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展示出你的思考过程。
3、你有什么发现?
4、我还有什么要提醒小伙伴的吗?
课上的独立思考、自主预学,充分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收集展示学生的预学信息,更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针对典型做法交流辨析、纠正完善。尤其是预学方案中“我的发现”和“我要提醒”板块,作为预学单的一个留白,成为师生交流答疑的沟通平台。
3.单元形成性预学方案
除了课前和课内预学,还可以在大的教学单元复习课前,让学生通过预学方案自主整理单元知识脉络。这是六年级《立体图形整理复习》课前的一份预学方案:
1、整理复习以下内容,并填写下表。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在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往的复习课教学时,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问一答的去回忆每一部分知识,有的学生由于知识的遗忘甚至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更很难做到梳理贯通。所以我们尝试让学生去自己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将更多地课上时间用于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最终实现能够灵活运用的目的。
纵观目前预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很多教师推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巧设预学方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由此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所倡导的预学更多是让学生通过看、说、摸、想、玩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先行感受与思考,更多的是实践与体验的活动,强调的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具备从容应对未来社会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