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将“人际交往”视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成了检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然而,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又脱离不了同伴这一角色。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而过多的同伴冲突则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同伴冲突;因素;解决对策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幼儿为了一些芝麻绿豆小事而发生冲突,有时还会出现言语和肢体上的攻击。根据我在幼儿园看到的现象,发现很多幼儿在出现冲突后都不能自行调解,不能正确的处理同伴关系。而同伴交往又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如处理不当,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
一、中班幼儿在各类活动中同伴冲突的分布表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是一日活动的开始,包括晨间接待、早操、吃点心、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午餐、餐后游戏、午睡、下午活动等等。因此,我将同伴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带领全班幼儿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区域活动是指幼儿自选区域角里的材料进行游戏,其中区域活动包括: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图书角等;生活活动是指幼儿自己进行的喝水、如厕、午餐、排队等;体育活动是指幼儿在室内或户外进行的,能增强其体质、并带有娱乐性的游戏。
表1—1幼儿出现的同伴冲突次数及频率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幼儿在近一个月内出现的同伴冲突共计96起。其中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冲突次数和频率最高占47%;其次是教学活动中出现了26起同伴冲突,占27%;体育活动中起的同伴冲突最少,占10%。
(一)教学活动中同伴冲突分布情况
表1-2教学活动中同伴冲突次数及频率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活动前教师要准备教材和教具,幼儿处于一个等待状态,会出现各种情况,例如:聊天、打闹、发呆等现象。因此,幼儿在活动准备前发生的冲突比较多,占50%;活动过程中因为有教师的管理所以发生的冲突比较少,仅占20%;活动结束后,幼儿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因此又是幼儿发生冲突的一个高峰期,占30%。
(二)区域活动中同伴冲突分布情况
表1-3区域活动中同伴冲突次数及频率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游戏内容,因此发生的冲突也是最为多的。表1-3按发生冲突的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图书区15起(38%)---建构区10起(26%)---美工区8起(21%)---益智区6起(15%)。
(三)生活活动中同伴冲突分布情况
表1-4生活活动中同伴冲突次数及频率
生活活动中幼儿出现冲突从高到低排列为:喝水5起(33%)---如厕和排队分别占4起(27%)---午餐2起(13%)。由此可见,幼儿在喝水、如厕、排队中发生的冲突比较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都想自己是第一名且约束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幼儿间时常会发生互相推挤、互相占第一名而发生冲突的现象。
(四)体育活动中同伴冲突分布情况
体育活动在幼儿冲突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仅发生8起,占11%。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们在外面玩的时候更喜欢把自己的小手藏在口袋里。因此,不会出现过于多的冲突现象。表1-1中发生的8起冲突主要表现在:室内体育游戏发生3起;户外自主游戏中发生3起;篮球馆发生2起。
二、影响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幼儿自身因素
(一)气质特征
幼儿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气质分为: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和胆汁质。粘液质的主要表现:稳重、安静、善于忍耐;抑郁质的主要表现:敏锐、孤僻、害怕;多血质的主要表现:活泼、好动、适应性强;胆汁质的主要表现:反应快、易冲动、鲁莽。幼儿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待冲突发生的行为也是不同的。
(二)认知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无论任何年龄的儿童,都依赖于现有的认知图式去了解周围的事情。因此,拥有不同类型认知图式的幼儿在对相同事物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从而就出现了同伴间的冲突。
镜头二:
餐前孩子们拿着橘子在吃,这时浩浩说:“橘子我们不可以多吃,吃多了会肚子痛”,希希连忙说:“不对,不对,我们可以吃橘子,我就没有肚子痛”。浩浩说:“就是会痛,就是会痛……”他们之间围绕着这个话题争了好久。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位小朋友对相同事物橘子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浩浩认为橘子不可以多吃,会肚子痛;而希希会坚持自己的观念,橘子可以多吃一点。可能浩浩出现过橘子吃多了发生肚子痛的现象,希希则没出现过,因此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地争执。
(三)家庭因素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对幼儿的教育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处事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文化水平高的家长,他们相对比较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但文化水平也不是衡量家长素质的唯一标准,很多家庭中也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却懂得教育幼儿的家长。此外,如果家长言谈举止不文雅、行事简单粗暴,在无形中也会让幼儿学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形成同伴间的冲突。
(四)教师因素
教师的冲突观是指教师对幼儿发生的冲突所产生的态度与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方式。当幼儿有冲突时,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强行禁止。这样容易让幼儿过渡依赖成人,缺乏自我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虽然表面上像是解决了幼儿的冲突,但当幼儿再次遇到问题时,他们还是会发生冲突的。而有的教师则是无视冲突,认为小朋友之间吵个嘴、打个架是很正常的事情。
教师作为班级里的首要管理者,他们对物品有支配权。幼儿园的教室、寝室的大小已有一定的标准,而设置活动区的大小完全可以有教师来决定。她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设置哪个活动区应该大一点,哪个活动区应该小一点,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来进行调整;另外,在活动区里面教师投放的材料也不够丰富;最后,教师在班级里没有建立良好的常规。
三、家园携手,改善同伴冲突的策略
通过对中班幼儿冲突发生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来改善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为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冲突首先从幼儿内部来分析;其次从教师自身来反思;最后从家长角度来改进,三管齐下有效地改善同伴间的冲突。
(一)从幼儿角度
发生冲突时幼儿要学会控制,平复自己不悦的心情,用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的情绪等等。同时幼儿要学会在冲突事件后进行自省的能力,教师或家长可以告诉幼儿同伴间要多一点谦让、多一点分享的社交技能。幼儿通过不断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用自己擅长的解决办法,从而来减少冲突的发生。
(二)从家长角度
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解决幼儿冲突的重要性。当幼儿出现冲突时,家长可以从幼儿的表情、言语、行为等方面了解幼儿真正的需求。在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幼儿适当地指导,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图书或视频,更要为幼儿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锻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家长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所以家长在幼儿生活中起到了榜样作用。在遇到冲突时,家长首先要以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去解决,那么幼儿在面对冲突的时候也会以这种方式去解决。另外,家长还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从专制、放任等转向民主,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做到关注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茁壮成长。
最后,幼儿在发生冲突时,家长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给予幼儿解决冲突的机会。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片、小故事来告诉幼儿发生冲突时小伙伴之间可以通过分享、谦让等方式来化解冲突,引导幼儿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用妥善的方式来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三)从教师角度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交往的环境,营造愉快地交往氛围。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的冲突有所反应,而不是采用不理会或强行制止的态度,要了解幼儿冲突的原因,对不同活动中发生的冲突采用不同的策略。
从上文表1-1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冲突最多,主要原因还是区域材料的投放数量和区域活动的空间大小。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区域摆放是否合理,材料投放的比例以及幼儿公平游戏的机会。而生活活动也是幼儿发生冲突的高峰期,教师要减少同伴间的冲突,就要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组织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进餐等习惯。
虽然同伴冲突不是学前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但作为幼儿人际交往中最典型和普遍的现象,它一直是幼教人士关注的话题。通过此次研究,有助于教师更为细致的了解幼儿冲突的分布状况、原因等,进而采取合理、有效地方式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