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2期   作者:肖燕
[导读]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
        肖燕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江乡新屋小学 江西 赣州 342301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因为学科本身有着抽象复杂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当中学生经常因为认知能力欠缺和想象能力匮乏,遇到诸多学习难题。在应试教育时代,教师“大水漫灌”的单向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艰难。在新课改中提出了新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降低数学的理解难度,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的理解过程,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本文将浅析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这门学科,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一块“心病”,它需要学生拥有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较好的抽象想象力,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通过自主认知进行变通,应用于不同场景当中,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难以达到要求,造成了许多学习问题,这些学习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遭受打击,逐渐的放弃数学。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格局,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地位被忽视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与教师产生互动和交流,教师才能够高效的完成知识传输。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习惯以主导性质的单项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形式,并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属于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理解是生搬硬套,不能够通过教学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数学思维,一旦知识发生建议和变化,学生就会十分吃力,解决知识的过程举步维艰,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强化。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数学这门学科除了具有理论讨论价值,其实在生活当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教师如果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去解析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忽略了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讲解——练习”的教学三步走,重复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失去了新鲜感,不能够从数学学习当中获得愉悦感,也无法感受数学的宏观使用价值,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教师大部分教学活动无法展开,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受到应试教育影响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无法让过去的教学模式达到这一要求,以重复的练习去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思维,过于重视分数的提升,导致了教学失去宏观性,数学的学科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会感觉到压迫感和疲劳感,学习效率无法提升,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强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一)深挖教材,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较为简单,并且与生活相勾连,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善于挖掘这些生活化元素,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宏观立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备课前,将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进行提炼,并且予以扩展和补充,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简单的问题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探讨,让学生明晰知识的由来和应用途径,这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当中,生活中利用几何图形性质的场景有很多,教师就可以寻找这些元素,来掺杂到教学当中,让教学和生活产生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对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观察过自行车的脚踏板和链条之间的关系吗?还有生活中我们用的军用马扎,为什么它们比较牢固,这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同学们知道吗?”,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后,会回忆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这些事物,并且疑惑这些物品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些物品的图片,并且勾勒去其中的三角结构,然后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知识拓展,加深对三角形图形的理解,并且开拓学生视野,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搭建生活情境,深化学习过程
        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当中,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想方设法的创造这样的情景,给予学生应用知识的契机,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直接运用,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把教材当中的一些知识点,设计成生活化的问题,然后进行场景搭建,让学生在情景当中解决问题,对知识的应用过程产生思考,逐渐的熟练的掌握知识的应用途径,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重量单位”这一节知识点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电子秤、体重秤,这两样道具,让学生扮演“测量者”的角色,对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实际的重量检测。因为这节的数学知识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清三个计量单位之间的关心,并且能够明晰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应用场景,教师让学生扮演“测量者”,对物品进行称重,学生能够更为具体的感知到,因为物品重量的不同,所使用的重量单位也应该有对应的变化,在多次实际的测量后,能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了解,并且清楚的认识到其具体用法,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当中选取一些生活当中的常见用品,通过测量重量来让学生感受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这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帮助。
(三)进行课外实践,提升学生能力
        适当的课外实践,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一个具体知识点的运用,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够积累经验,形成认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好的观察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解决后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也能够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给予学生不同的课堂体验,有效的提升课堂的表现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周长”这两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学习到各种各样的周长、面积公式,并且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了“测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两个知识点提出一个“测量生活中建筑物。”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师可以选择学校中的小型建筑物,或者班级当中的大型物品,让学生测量实际数据,然后计算得出面积和周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能够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这对学生应用知识的素质强化有着积极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强化学生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生活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学会运用情景化教学,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适当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培林.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学周刊,2020,(26):99-100.
[2]王爱芳.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20,(14):13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