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2期   作者:孟凡萍
[导读]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
        孟凡萍
        山东省平邑实验中学    273300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地理认识、地理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能力、地理综合思想观念和地域认知能力等层面。地理人地协调是指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在同一个空间上的协调能力,是基于人类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基础上实现的;地理综合思想观念是指人类在已知的地理学的理解上对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和认知的思维模式;地域认知是指人类对于同一个空间中的自然环境地域变化的预测、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地理模型构建的思维能力。
关键字: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实践
引言
        在当前高中的地理教育领域,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动力的关键。而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地理实践力的作用十分关键。
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离不开科学,地理是作为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习惯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目标也是将所掌握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备课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理、运用地理达到增强学生对地理深层次认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高中人教版人文地理学习部分《城市与地理环境》一章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介绍的高级住宅区分布特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呈现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情况。学生对这些高级住宅区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从而自主总结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教师通过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从生活中认识地理、了解地理并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高级住宅区的特点与自己居住的城镇地图相结合,找出城镇适合建立高级住宅的地域,并指出选址合理的理由,从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地理课程知识。通过地图的联系,学生可以构建发散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联合实际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乐趣,增加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教学其实是把初中的基础的,杂乱的知识点完成了整合与升级。所以学习的困难层次在不断的提升,课文的内容中抽象化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这样的结果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讲述难度增大,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理解以及记忆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师需要注意的,便是让这些课文内容变得具象化起来。例如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把这些具象化的知识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效果虽然比白字黑字更加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仍然比不上亲身的经历与实实在在的体验。纸上谈兵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达到理想的分数,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个地理现象,这无疑是很讽刺的。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离开桌椅的课堂,步入室外天然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去体会,去思索,去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教师要大力推行实施这样的教育形式,需要认真进行准备工作,并遵循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充分的计划,完成分组以及明确详细的分工。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可以让学生走访相关的国家部门,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本地区工业区选择的因素以及对整体地域的影响。第二,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按照分组为单位进行,就不会出现内容重复的问题。调查报告应按照固定的结构形式来完成,应有着明确的主题,调查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具体步骤;最后是分析论证。调查报告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的一环,不仅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教会了学生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
三、转变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单向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忙于大量输出知识,学生忙于盲目接收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自主思考理解的能力,导致课堂缺少互动,缺少了生机,学生学习没有了乐趣,教师的授课彰显得无聊。因此,为加强学生地理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课堂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形式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地理想象能力,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空间构建能力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促进自身知识的完善,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先进的教学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球公转》一章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构建四个地球的昼夜变化图像,并在这些图像中呈现出一年四季地球受到的光照影响,通过投影设备可以将四个季节的地球昼夜分布图依次展开,利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锻炼提供基础。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后仔细观察这些图像的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地球不同季节的光照分布模型。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型进行对比,在自己的思维中区分各自的特点。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光照的不同对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构建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培育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习惯,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陈亭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J].教育观察,2019,8(21):47-48.
[2]高翔.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245-246.
[3]邓丽霞.回归自然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