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2期   作者:陈锦波
[导读]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和家长对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陈锦波
        惠东县吉隆中心小学,广东 惠州 516351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和家长对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德育课程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多方面的变革:从政治知识道德向社会生活道德转变,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以教材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转变,以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为需求和导向,不在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从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丰富多种学习体验,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生活化;体验式教学
        一、从政治知识道德向社会生活道德转变
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开设时间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前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内容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道德,换句话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结构化、理论化的知识,道德体现国家意志,甚至具有权威性和权力性。新德育课程把这种道德从政治生活中相对剥离出来,普遍化到社会生活层面,将道德定义为生活的选择,生活的方式,将道德作为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功能在于引导社会风气向良性生活发展,他注重调节生活的目标,生活的进程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调节着人们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道德使得人们对生活更具有向往幸福,追求高尚价值,追求有意义人生的目标的欲望。在新课程的设计下,道德更加贴近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不论是对健康的生活、安全的校园还是富饶的家乡,学生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回归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有爱的生活氛围【1】。
        二、从以教材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新课程小学德育从政治方面剥离出来,也让德育课程不再局限于书本教材上的加理念和名人名言,让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照本宣科,打破固态的传统政治化德育观念,将德育的主体转移到小学生上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文化需求,对小学生的待人接物、秉性意志和人生价值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2】。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首要强调原则,小学生作为富有潜力的独特的群体,更需要对其进行价值观引导,在尊重小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将教材知识向小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将成绩评定结合课程学业,关注学生们对事物和现象的情感转变,及时调整和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疑惑和迷茫,注重每个独立的个体在积极的行为中的表达,不要忽视对小学生们的精神教育,不要吝啬于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为不同的精神需要提供观察和思考的可能,使其形成系统、长效的完整高效化体系,将课堂知识学习输入转化为自我教育和训练,激发孩子们对课堂知识内容的反思。

小学德育课程开发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育为难点,结合社会需求,搭建人本德育平台,充分体现“教书”以“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好的教育给予学生学习技能和人生价值,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3】。
        三、从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
以教材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单方面教授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学生对德育就是仅仅停留于课本,接受着来着,接受着,来自教师和教材的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面对社会政治的新变化和社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小学德育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在生活中提炼和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同时不盲目的只着重于个人本位,而是强调在为学生主体发展德育服务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个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们向社会良好公民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创建和谐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们相互信任,共同分享【4】。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分享,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的自觉上,促进德育落到实处,取得积极实效,让课堂文化积极发展,向学校文化,社会文化靠近,全程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参与,让德育课程走向专门化的精神文化创建活动。持续稳定的德育课程向动态的精神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发展,教师或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机遇引导和帮助,在教育中更加主动的参与实践,突破细节,本着自下而上的原则,除了让学生获得认知之外,更重要的是德育在生活的体验,是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德育的最佳现场。也可以通过组织体验活动加深学生们对课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提供的优质的教育环境下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德育课程来源于生活,在围绕生活问题进行德育活动的同时,更要发挥其为生活服务的特性【5】。
        四、结束语
德育课程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一场变革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德育课程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愈加完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配合家庭教育,学校课堂教育,将课堂教材的道德知识转化为思想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创建个人思想世界,学会辩证的看待生活和学习,发展自己的思想创造新的故事内容。让德育教育不仅成为学生个人未来的重要课程,培养小学生热爱探究,善于发现的能力,而且显著提升小学教学效率和品质, 创造高效、优越的教学环境,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助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春, 代建军. 小学诚信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基于"生活德育"视角[J]. 教育科学论坛, 2018, 000(016):75-77.
[2]巫丽清.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科普童话, 2019, 000(026):P.182-182.
[3]李燕清. 润泽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J]. 中小学德育, 2017(01):42-44.
[4]董占仁.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语文课内外, 2018, 000(001):239.
[5]李敏.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6, 000(012):5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