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凤琴
陕西宝鸡眉县第四小学 722300
摘要:语文知识源自于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与创新。基于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重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策略探讨
1 增强环节的趣味性或悬念
新课改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得以变革,课程目标和功能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快捷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新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培养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
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2 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2.1 看一看,细心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很多方面,还有一些知识内容源自于我国古代,这些知识和现代小学生生活实际有着明显的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同时也有一些知识内容,虽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挑选,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无法深入理解。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对小学生加强引导,让其学会观察生活,进而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挖掘教材中生活化元素,科学的梳理与引导,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比如:吃午餐时,引出《锄禾》这首古诗,让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意识。
2.2 演一演,重新表现生活
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相对较为有限,所以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内容都与生活关联较强。 而为了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最大化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需要做好生活化情景的教学引入,确保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针对部分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相对较远的课文内容,教师则需要使用更为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情景的还原,力求最大化还原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更好进行学习,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构建更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就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小话剧排练,让学生在还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2.3 摸一摸,亲自体验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所以其学习能力相对较为有限,同时对事物的思考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所以教师需要尽量构建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都获得较好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地态势投身到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更为系统性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在歌颂祖国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播放《黄河大合唱》《我的中国心》等经典曲目,渲染更好的爱国主义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达到综合性教学的效果。
3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强化语文学习
小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够真正理解所学,还能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将课外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向,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生活,进入社会。比如,让学生积极关注和讲述身边发生的小事——拾金不昧事迹和帮助他人事迹等等,可以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到学习和生活是互相联系,相互融合的,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至于产生脱节,变成学一套,做一套。
4 优化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效
现代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方法。除了有效利用教学教材之外,教师对优秀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方式方法的吸收与借鉴也是十分重要,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导下将“活学活用”付诸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与此同时,拓展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也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此类生活化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5 创意性安排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效的课堂作业可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应灵活运用学生板演、书面练习、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通过设计少而精的作业,着重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比如学了《朱鹮飞回来了》后,可以搞一个实践调查,看看生活中存在哪些环保问题、有哪些伤害小动物的现象、动物的生存状况如何等,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调查、搜集数据。调查的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锻炼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其环保意识。这类生活实践探索性作业强调了亲身经历,使其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作业设计还要加强综合性,追求开放性,力争创新性。
6 贴近生活,增强学生感知力
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把抽象的文本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对话,笔者这样设计课程内容:“同学们,你们喜欢的亲人都有谁啊?”学生一一回答,有的说是“爸爸”、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奶奶”,等等。这样,随着学生的回答,就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的奶奶的头发是不是也像课本中描述的一样,也是雪白雪白的呢?如果是,你看到奶奶头上的白发,你会想到奶奶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学生纷纷回答:“平时放学都是奶奶接我回家,把好吃的都留给我,给我买新衣服,生怕我饿到、冻到。”通过对课文分析,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尊重、关心长辈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7 结束语
总之,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现并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究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的、多渠道的、双向的、立体的信息交换和传递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丹.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45.
[2]逄美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