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惜时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00
摘要:新时代网络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交流、沟通情感、抒发情绪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对他们的思维、行为、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渗透影响力,这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功能。然而,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不仅对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新挑战,也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通过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本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吸睛”能力等措施来迎接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了强大的的思想教育信息容量
网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网络学习让学生能够更便捷的查找网络相关资源,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思政教育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学习资料。这样强大的信息容量,是传统媒介无法替代的。网络消除了传统教育的时空条件限制,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拓展出更大空间,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渠道,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手段
网络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加血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得到了充实。同时,网络的出现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新型思路,有助于吸引大学生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例如,在开展爱国教育过程中,一些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素材。但是这些基地、场馆大多都分布在全国各地,要想带领大学生去实地参观学习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渠道,向大学生展示革命历史纪录片,或是采用3D技术,通过网络搭建平台参观虚拟场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辅助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确保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以往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育信息更新缓慢,信息量有限,这就造成一些珍贵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输出、传播效率明显加强,教师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具体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关照和干预,从而突出思政教育“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的优势。例如高校学生有思想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或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持续的跟踪监督,通过在平台上实时更新这些数据,保证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结合大数据对学生的意识变化有准确地预判。针对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隐患,通过及时教育,帮助他们悬崖勒马,避免其走向歧途。这样做既保证了大学生的隐私,同时又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二、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互联网本身并无“善恶属性”,如何应用才是关键。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强烈的主观掌控性,信息来源隐匿,性质复杂,尤其一些负面甚至反动思想在网络中大肆传播,这些状况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增加的难度,具体体现为:
(一)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筛选不够严谨
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来源非常复杂,很多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错误诱导。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有效过滤和监管,网络信息碎片化,色情、暴力、诈骗、邪教言论,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入使没有经过严谨的筛选就进入到学生群体的视线中,一些大学生判断力不足,往往会被这些负面信息所左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思政工作难度,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价值观扭曲,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一些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更是直指大学生信息偏好,大量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推送,进而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
当前,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完成了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这些平台内容却乏善可陈,内容更新缓慢,虽然信息量充足,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这些陈旧老套的信息无法提起兴趣。此外,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必须以智能设备为载体,但是,很多学生连接网络后就开始刷手机、玩PC游戏,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能力非常薄弱,这势必会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学习也会流于形式。
(二)网络思政教育模式降低了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
首先,网络信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进而增加了思政工作难度。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发表观点,所以舆论导向复杂,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基础,积极迎接挑战。其次,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角色定位出现变化,在以往思政工作中,教师面授、理论灌输等形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对象数量有限,形式比较单一,时效性较差,与社会现实不符。而在网络思政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都有充分的信息获取资源,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及时、有效、平等的互动沟通,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也为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挑战。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网络行为引导
大学生互联网素质必须强化,其中包括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念,以网络为阵地加强“家国教育”力度,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互联网自律能力,政府、社会和学校都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引导。
(二)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网络教育方法
网络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网络素质的培养,提高团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甄别、选择、应用能力。应该做到坚定队伍思想政治品质、培养队伍的能力素质、建立严格的队伍选拔制度、设立完善的队伍培训制度。
(三)挖掘各类思政教育资源,针对性共享共用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当前的工作提供决策,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互联网为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带来了便利。不同的高校,依托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思政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才能将这些资源的最大价值挖掘出来。例如,现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是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政教师可以将一些精品的、优质的课件,在课后上传到校园的官方网站或是校园论坛上。这样无论是本校的学生,还是来自其他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将其下载使用,从而将课程资源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结论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契机。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输出源泉,承担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有远大的理想和清晰的目标,这些都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所以,高校要重视并加强思政工作的开展,并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积极顺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利用网络思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思想意识问题,推动思政教育向网络化、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构建数字化思政的大格局,以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让网络科技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赵航.浅谈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现代交际,2018,(06);162-163.
[2]王晓楠.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