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生活之源,浇写作之花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2期   作者:倪 英 奚丽琴
[导读] 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倪 英   奚丽琴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江苏省  宜兴市  214200
        【内容摘要】
        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让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情感,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眼光,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且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关键词】
        生活、观察、想象、乐趣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显示,热爱生活,表达真情。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为生命而歌唱,从而体验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乐。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还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清澈的水来。”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捕捉生活:让学生“有米可炊”
      一次作文测试,文章的主题要求学生写一件反映父母关爱他们的事。在批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描写了雨夜自己生病,父母冒雨送自己上医院的情景。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习作与生活的脱节。由于学习的重压,学生失去了很多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机会,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因此,在临场的作文中,就造成了绞尽脑汁而“无米下炊”的现象。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全部的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可见,学生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只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生活就丰富了。
        还记得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室上着课。窗外却飘起了片片雪花。看着雪花慢慢地从天空散落下来,听课的孩子,心早飞到了窗外。见此情景,我马上丢下课本,大声说:“同学们,看雪去!”孩子们如小鸟放飞,拥着我来到操场。“同学们,尽情地看、尽兴地玩吧!”孩子们马上分散开来,有的举起双臂,好像迎接天外的来客;有的合起双手,好像捕捉神奇的玉蝶;有的张开大嘴,像在品尝廉价的冰淇淋。有的凑在树下,倾听着雪花的声响;有的蹲在地上,细看着雪花的踪迹;有的在奔跑跳跃,追逐着雪花的身影……但也有几个同学看着雪花发愣。玩着玩着,我便让学生描述下雪的情景:
        “雪花似柳絮飘,似棉花飞,似蝴蝶舞,好一幅美丽的景象。”
        “雪姑娘经过长途旅行,疲劳了。你看她走路摇摆的样子。”
        ……
        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我一本正经地说:“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能说说自己的希望吗?”
        “大雪呀,你快快地下,填满小河,撒遍天涯。”
        “老天爷呀,你快停下吧,下这么多的雪干吗?”我定睛一看,竟是看雪时一言不发的孩子。
        “老天爷呀,你下雪可以,只是不要下在路上。


        ……
        回到教室,我趁兴要学生把刚刚的情景写下了并能联系刚才自己的愿望。大家兴致很高,30分钟不到就都写成了。这比我平时精心准备,认真指导的作文效果好很多。
        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亲密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而且要深入到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尽情去体验“原汁原味”的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处处都有精彩。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占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感受生活:让学生“言而由衷”
         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择主题,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或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更有甚至杜撰清洁,假话谎话连篇。
         如何更有效地杜绝学生编情节,说假话,言不由衷呢?我想深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产生真情实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组织学生举行活动,参与其中,使其有亲身感受就会有话可说。学生一提起搞活动,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但如果活动前,老师提出要求,是为了作文才搞活动的,这下孩子们就象泻了气的皮球,没劲了,其实孩子最怕写作文无话可说,但一旦经历了亲身感受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记得在五年级的一次作文,按书上的要求在学校或班级举行过的比赛,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写下来。备课前我就在想,我们是新组成的班级,同学们在一起还没经历过比赛,如果记以前的比赛学生们也许印象不够深刻了。于是,我决定上作文课前先不进行作文指导而是进行一次比赛,先比再写。
  于是我利用一节活动课和其他几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接下来的一节课,再针对这次比赛进行作文指导。这次的作文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作文我并没有过多的指导,为什么反而进步了许多。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一次他们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想到的,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件难事。写的没有平是痛苦,效果却比平时的看来要好的多,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接着我又进行了几次活动,让他们写写小练笔,效果都比较好。当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那么,流露的情感也就真真切切了。
三、表现生活:让学生“乐趣无穷”
        虽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生活体验与感受,作文就能水到渠成。但其实不尽然,生活与作文根本是两码事。一,生活是面的,作文是点的;生活是全镜的,作文是特写的。作文虽然是生活的记录,但不是原原本本记录所有的生活,也不是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有选择的地描述生活。二、作文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重要的不是记录生活,而是表现生活。这就需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与丰富多彩的合理想象或联想。唯有如此,作文才会有情趣,有感染力,有表现力。
        春游时,有位教师要求学生用眼睛去捕捉令自己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回来后把你最喜欢的一幕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选取生活中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某个精彩画面进行描述,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幅精彩生活特写。学生也在写作的过程中享受着无穷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作文会因生活而精彩,生活会因作文而美妙。《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基础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教育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情感,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眼光,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且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同时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改造》   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4月初版本
        2、《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倪英,性别: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1980年8月出生,
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于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