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扇贝育种实践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刘博 赵玉明 王春德
[导读] 为了提高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扇贝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刘博 赵玉明 王春德
        (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109)
        摘要:为了提高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扇贝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高校理论教学与水产育种公司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示范之下进行了扇贝新品种培育的实践教学探索。总结了产学研相结合对提高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渔业;专业学位;教学实践;扇贝
        我国是世界上的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品养殖量连年世界第一,但在养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生长速度变慢、抗逆能力下降等种质资源退化的现象,如何提高水产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保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迈向水产养殖强国,关键就是培养能在生产一线扎根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为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国自2009年首次招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1,2],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实践经验,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但由于专业设置较晚,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上区别不大,往往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当作学术型研究生来培养[3],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同质化严重,从而导致我国渔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和供应不匹配,无法满足我国渔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结合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扇贝新品种选育中的教学实践为例,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将高校理论教学与水产养殖公司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探讨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为我国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体系的健全提供借鉴。
一、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扇贝新品种选育中的教学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的内容为生物饵料的培养和管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升温蓄养、同步促熟,种间杂交F1代及回交家系等的构建。实验地点为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贝类遗传育种团队在莱州的育种基地。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生产一线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教学活动中采用与大生产同步进行的方式,指导老师、学生及育苗工人的作息时间相同,并根据育种的需要采用白班和夜班分开的值班制度,实践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在实践中向育苗师傅和工人学习相关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并发挥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给育苗工人讲解生产所涉及的相关原理,通过互相交流,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与工人的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扇贝新品种选育教学实践成果
        1. 加深了对贝类遗传育种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育种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了生产一线。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每年的二月中下旬,从种贝的筛选入池到逐渐升温促熟和性腺成熟情况的观察及其日常管理,一直到制种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在育苗公司完成的。

由于海湾扇贝和紫扇贝都是雌雄同体,开展正反交育种工作,首先需要将各自的精子和卵子分开,然后才能进行正交和反交的实验设计,育种理论相对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有很多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同一个体的精子和卵子不容易分离干净,正反交过程中精子和卵子产出不同步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正反交家系和群体的构建效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贝类育种相关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学环节的理论知识,如单细胞饵料的培养和投喂,作为扇贝的主要食物来源,饵料的种类很多,有金藻、硅藻和蓝藻等,虽然本科阶段也开设了饵料培养的实验课,但受课时的限制,对饵料的认知不够深入,通过到生产一线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对各种单细胞藻类的种质特点、生长习性、培养环境及投喂时机和投喂量都有深刻的理解。比如书本上说根据贝苗发育的不同时期和肠胃的情况,在幼虫期一般投喂等鞭金藻,藻液浓度达200万细胞/毫升左右即可,投饵量为5万—10万细胞/毫升,随着幼虫生长,可搭配塔胞藻、扁藻、双鞭金藻等饵料,坚持勤投少投[3]。在有经验的一线技术工人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饵料的培养和投喂中,掌握了一手的培养和投喂的经验,深刻的理解了饵料的生长、培育和投喂时机,并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比如在生产中,有经验的育苗技术人员,在投喂饵料时,对饵料投喂的时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都是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控制投的,即根据投喂饵料前后的水色变化和贝类的虑食效率来决定的。经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点和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都能掌握该技能,丰富了开外实践知识。
        3. 对扇贝新品种选育的全过程有了深刻理解
        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生产实践活动的量是质的基础与前提。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技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理解、消化和掌握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环节,才能真正从反复的实践中悟出理论的深刻含义[4]。比如扇贝新品种育种的过程,就是以育种理论为指导,通过精准的育种操作实践来实现的。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只能在导师的指导下从纯理论的角度设计育种方案,这种设计往往是理想化,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一些不可逆的客观原因,导致一些设计方案不能按照原育种计划进行下去,为了不影响选育进程,必须拿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创新性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锻炼的动手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了帮助专业硕士研究生熟悉扇贝新品种的选育,从开始的种贝挑选到后期稚贝的出库及中间培育,整个育种过程学生都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真正的参与到了整个扇贝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将理论和实践统一了起来,即领悟了扇贝新品种选育理论的深刻含义,也为渔业发展培育了应用型、创新型专业硕士人才。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实践教学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育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待提高,由于教学实习基地生活环境较差,和学校相比生活不是很便利,下基地前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还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育种相关的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动手能力差,这也反映出了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的必要性。通过连续两年的实践教学,学生在以上方面的缺点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不仅提高了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后期的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新,黄梦媛,冯军厂. 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探讨[J]. 河南水产,2018(1):39-41.
2.高泽霞,黄丹,刘红等. 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9):244-246.
3.王如才,王昭萍. 海水贝类养殖学[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
4.李玉全,宋琳,张海艳,王学忠.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队伍建设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9,9: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