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莹
榆林市第三中学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摘要: 浙江是徐霞客一生涉足最多的省份,明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第七次来到浙江,写下了《浙游日记》,也是较之前所有游览浙江最有分量的一篇。《浙游日记》中对明末浙江的自然人文多有涉及,通过霞客简练的文字,可以透视明末浙江的社会生活。
关键字:徐霞客;浙游日记;明末;浙江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县人。徐霞客自年少就无心科举,立志要游览中华大地。霞客将他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大好河山,49岁从浙江出发,开始了西南万里遐征。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当时大半个中国,旅途中数次遇险,但仍然不畏艰险。
自宋朝完成经济中心南移后,浙江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带之一,《徐霞客游记》中对于明末的浙江社会也有许多记载。浙江是徐霞客家乡的近邻,也是他一生中到过次数最多的省份,徐霞客在浙江的足迹遍及明代全省11个府,30多个县。
明崇祯九年(1636),他第七次来到浙江。徐霞客在这一年的农历九月十九日从江阴出发,经苏南运河进入浙江,历余杭、临安、桐庐、金华、兰溪、衢州、常山诸郡县,至十月十六日出常山西境而入江西。写下了西南万里行的第一篇《浙游日记》。这一次霞客比之前游览的范围更广,留存的文字也最多。这次浙游也是徐霞客一生最后一次远游的第一站,是由浙江到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崇祯十三年方归。
一、明末浙江城镇的发展
城市虽然只是徐霞客游记的一部分,但霞客在浙江的考察其实是由许多个城镇串联起来的。霞客这次在浙江考察近一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及大小城镇,从昆山、青浦、佘山、西塘、乌镇、新市、杭城、临安、桐庐、严州、兰溪、金华、衢州、至常山进入江西。大到城市的城门、市集、小到村落的名称、村与村的距离、桥梁,霞客都作了细致的记载。霞客不是每一个城镇都记载详细,而是有所侧重,详略得当。有些城镇霞客只是一笔带过。霞客还注意到一些村落的文化发展水平。城镇村落的距离,分界,霞客都记载的很详实。通过霞客的记载以及与历史地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明末浙江省的城镇基本都是沿交通要道建成,而且每座城镇的距离并不是很大,沿着水路密密麻麻的分布,数量很多,说明整个浙江城镇的发展水平较高。
二、徐霞客在浙江的交通住宿
江浙地带河网密布,所以徐霞客在浙江基本的交通工具为船,辅之以步行、骑行或者肩舆。风向、水流的流向对于霞客每天的路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自然界带来的困难,有时候由于人为的原因也会给徐霞客带来麻烦。水上旅行时,有时候航路狭窄,要通过的船只又很多,河道便拥挤堵塞。在衢州附近就有一次记载:“十五日 援师既撤,货舟涌下,而沙港涩隘,上下捱挤,苦前舟少,兹苦舟多,行路之难如此。”[ 《徐霞客游记》,第69页。]
徐霞客在行进途中,有些时日是住在船上的。一般来说,陆上住宿肯定比船上安适,不过有时候为了赶路或者船有时候没有停泊在城市、集镇、村落旁边的时候,就必须在船上过夜了。再加上还有仆人、静闻以及船夫,说明霞客乘坐的船只并不小。
三、浙江明末经济的繁盛
从《徐霞客游记》对于浙江商业、农业、手工业的记载可以窥见明末浙江整个经济的发展。自南宋完成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的转移,浙江就一直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粮食供应着全国多数的人口,交纳的赋税占全国的大多数。而且浙江的商业也最能代表城市的文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霞客游记的记载透视出了明末浙江城市商业的兴荣。
“东瞰杭城万灶,靡不历历。”[ 《徐霞客游记》,第60页。]游记记载了杭城的繁华,但在大城市之外,小村镇也是一片繁荣。
“又西南十三里为王江泾,其市愈盛。”[ 《徐霞客游记》,第60页。]我们也可看出浙江在明末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尽管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浙江城市的兴盛以及商业的繁荣。
徐霞客虽然没有专门去描绘浙江的农业,但是在记述浙江的风光中也偶有提及浙江的物产。尤其是常山和西安的柑橘。作者不仅对物产有记载,而且还做了比较。“盖西安多橘,常山多山;西安草木明艳,常山则山树黯然矣。”[ 《徐霞客游记》,第69页。]早在三国时期,浙江境内就有柑橘的确切记载,唐宋时期浙江柑橘栽培面积扩大,种类增多,品性佳良。明代浙江柑橘栽培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柑橘栽培空间的广泛,品种的繁盛,栽培与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霞客不仅记载了浙江的农业、商业,还记载了浙江的手工业。霞客在金华山中就有诸多记载,“岭下坞中,居民以烧石为业。”[ 《徐霞客游记》,第67页。]在游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记载的手工业除了以家庭为单位,还有规模稍大的作坊。“循涧南趋五里,暮至白坑。居人颇多,亦俱烧石。”[ 《徐霞客游记》,第67页。]
在金华北山石灰石广为分布,当地居民确实以烧制石灰为业,在山前村口,有不少石灰窑。我国南方山区,除了从事山地垦殖,山货采集之外,主要还从事窑业生产,有砖窑、瓦窑、陶窑、瓷窑、炭窑和石窑等。
四、浙江的自然地貌
《浙游日记》中除了对杭州宝石山、飞来峰,临安洞山和金华北山几处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他基本上是游程交代。对金华北山从东到西,从山脚到山巅,山脉的走势,水脉的分合,岩洞的奇幻,文物古迹的遗存,道路的交接,村落的间距,都加以考察并有条理的记载下来。这是关于金华北山最早、最详尽、最准确的地貌论著。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地区又植被茂盛,雨量充沛,使之具有丰富的溶蚀性、流动性的地下水,对溶洞发育十分有利,而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略为逊色。霞客首先细致入微的记载了金华山的山脉走向,根据现代测量结果,游记中记述的金华山走向及地理位置都准确无误。除此之外,霞客还记载了分水岭,分水岭是指相邻两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有沟谷分水岭和山峰分水岭之分。探索了高山沟壑水脉分合状况,又进一步确定了它们的分水岭位置。徐霞客在浙江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与研究,尽管全书对喀斯特地貌记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但徐霞客对浙江境内的喀斯特地貌也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喀斯特地貌一般是地表与地下相互结合,霞客的考察也并没有局限在地表,往往也深入到了地下。仅在金华山,他就考察了8个溶洞, 而且还准确的记载了溶洞洞口的朝向、位置和周围环境。霞客在概述各洞的基础上,还客观的评价了各洞的特色。不仅如此,徐霞客还揭示了北山溶洞群的多层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下水文特征。徐霞客的科学论述精辟正确,至今仍不失科学价值。 霞客对于金华山的考察细致入微,析其奇,较其异。在金华北山实践了岩溶地貌、山岳地貌、水文、人文等诸方面的综合考察。
徐霞客的最后一次浙游,尽管重心仍然集中在自然山川,但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明末浙江城市的分布、数量以及交通状况、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明末浙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
2、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张晋光:《徐霞客研究的新进展—近十年徐霞客研究综述》,《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讨论会议文汇编》,2003年第1期。
4、吴尧民.:《徐霞客浙游屐踪初探》,《徐霞客在浙江》,1998年第1期。
5、石洪斌:《试论浙江在徐霞客旅行中的重要价值》,《服务经济》,2013年第6期。
6、吕洪年:《徐霞客<浙游日记>所涉的民情风俗》,《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陈庆江:《论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城市的考察》》,《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