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金牧羊,辛红伟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金牧羊,辛红伟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实践素材。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更加网络化、信息传播局部权威化等价值观新特点,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社会氛围。本课题立足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研究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实践途径,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教育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沟通,着力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引导作用,从而构筑更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价值观教育,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行为;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达到健康发展之路,必然离不开正确思想价值观教育的引导。重大疫情背景下,更要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青年大学生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新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势下,要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态势、价值方位、内容定向、方法逻辑等维度全面把握和精准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与实践路向,做到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同时,通过解析疫情下的中国力量,加强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思想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及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
        1、网络载体创平台,思想认识新态势
        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全民的“物理隔离”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常驻民”,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方式。“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关注疫情热议,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实现“零接触”生活学习服务。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打赢这场战役的主力军。但互联网作为包容性载体,在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规范大学生言论的的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程度。互联网多元思想聚体,信息纷繁复杂,而大学生仍处于思想意识待发展的成长阶段,社会阅历不丰富,不善于理性客观的分辨事务,容易被互联网中谣言信息和舆论导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生树立思想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性、互动性都时刻形成着舆论漩涡,使得青年大学生产生情绪化心理,习惯于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网络情感不断被强化,理性思维能力与情感强化未能同步。互联网场域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应根据教育环境、对象方式的新变化,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育人新机制。  
        2、抗疫精神创思潮,价值观念新情势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德育教育,而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重大疫情事件无疑将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将遥不可及的灾难事件照进现实,为德育教育的增添实践新素材。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同党和国家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向世人完美呈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中国力量,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通过感受逆行者的伟大事迹,青年大学生更应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得到价值观真正的深化、巩固和检验。与此同时,本次疫情催化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行为的转化,极大限度的调动了青年大学生的能动性,使得在常规教育下缺乏的实践教育得以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重大疫情的发生正是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价值感悟,使得他们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制度自信和民族精神并切实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参与处理重大疫情事件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行为。
        “抗疫精神”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引领作用,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竭的支撑力度。面对疫情,那些沉积在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迅速被激活,青年大学生通过疫情所并发出的情感共鸣、价值行为的升华实际上即是他们价值观生长、发育、转化的表现。在疫情防控期间,诸多事迹和行为不断充斥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不断渲染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强烈的冲动下,青年大学生不断感受着来自社会环境给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着他们不断迈向更高一层的核心价值教育平台。
        3、社会实践创需求,行为方式新局势
        重大疫情的发生是社会意识反应和记忆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取向、认知结构和思想倾向。疫情下,主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目的更大程度上是出自其需要,需要的程度影响着个体对其内容接受的程度和层次。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程度缺失所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重大疫情下持续的隔离状态使人们对其生命、安全、尊重和归属与爱的需求逐渐加强。强烈的不同内容的需求是形成个人动机的基础,而动机在外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会驱动个人做出某种行动,以满足个人需要,从而引发新的行为取向。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发展速度极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我们通过本次疫情见证了中国力量,感受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投入到了这次疫情阻击战当中,可谓全国人民都在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贡献力量。一线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不辞辛劳,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在抗“疫”一线;建筑工人主动放弃春节休假,迅速集结,通宵奋战,在极短时间内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扎扎实实,一户一户排查宣传;快递员自愿接送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送餐等[3]。这些真实的身边事例都为我们学习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素材和资源。在疫情特殊时期,更应该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体系,构建启发式、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教育课堂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国情、知国事、知国难,依托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中国脊梁的真实事例去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去亲眼见证社会的进步,去亲自体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怀。
        同时,全国对于疫情防控事件的解读塑造了完整连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这种全景式的教育氛围有效解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通过重大疫情事件产生的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无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营造全景式的社会教育氛围。
        二、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
        1、搭建云上思政平台,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个体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遵守基本网络伦理规范,包含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鉴别、分类、整理、利用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其本身和时代共同赋予的使命,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网络素养提升应该是多方面一体化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以道德准则、规范、榜样为参照,不断审视自己的内省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辨识标准的认知原则;以网络认知、操作实践、信息收集处理、自我管束、防范意识为一体协调发展、协同创新的整体原则;以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为目标的实践原则。
        事实上,疫情防控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辅导员老师每天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给予学生关怀、稳定学生情绪。通过云交流方式为学生讲解疫情的现状、强调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传播疫情下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科学防疫、辨别谣言、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云上思政举身边事例,讲中国故事。在艰巨的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毅然向街道社区和村组申请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积极投身于防疫工作的一线,这些学生是现当代广大学子的表率,代表了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他们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更应全面树立优秀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战疫攻坚力量
        面对疫情,全国上下迅速做好了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准备。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各地方各部门快速跟进到各省市民众的守望相助[3]。全国各地抽调医疗队驰援湖北,驰援武汉,在一次次奋不顾身的“逆行”中,中国精神是守望,也是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疫情战役中,正是全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用事实行动生动的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和实践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融入现实教材,有效利用重大事件有组织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客观看待重大事件,感受重大事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秀性,不断培养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
        3、培育责任使命担当,增强法纪法律意识
        3.1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关键[4]。疫情防控中,举国上下不论是大国脊梁、白衣战士、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在不同的岗位坚守着同样的民族责任与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事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鲜明的榜样实例强化思想教育理论观点,使其融会贯通。通过身边实例向青年大学生展示中国使命的担当的实际意义,运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思考、自觉行动,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
        3.2引导学生增强法纪意识
        疫情期间,在这一幕幕感人故事发生的同时,自私自利、违法乱纪的事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更多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我国及时发布了多项配合防控工作的法律法规并要求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参与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看待防控举措,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将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与相融合,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让法制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才能全面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3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素质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健康意识、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网络、电视和广播等新媒体平台,一串串日益增长的“确诊、疑似、死亡、新增”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对生命的威胁和感悟。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将增强生命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强劲心理韧性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着力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高校可以通过心理素质体育健康锻炼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行为,积极调节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三、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1、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把牢新时代思政教育切入点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运用青年大学生喜欢并容易接受的新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附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更是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备载体,互联网便利、高效的信息传播特点深深吸引着隔离在家的大学生们。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汲取资讯为大学生共享和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渠道,但纷繁的网络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为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向的思想观念,掌握疫情防控正向讯息,高校更应充分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结合学生思维动向,瞄准青年需求,运用网络的通俗用语阐明深刻道理,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内容帮助其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2、坚持“第二课堂”主阵地,加强思政教育针对性
        疫情抗疫期间,更多地当代青年大学生选择与国家和社会并肩作战。他们主动承担了社区、区县等地区的防疫抗疫工作。作为全民抗疫的见证者和践行者的青年大学生,面对疫情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生活变化,他们沉着应对,处变不惊。更有甚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所在社会和乡村开展知识宣讲、信息核查、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平台和新媒体载体帮助各地学子了解疫情防护最新资讯,辟谣求真,引导全国学子主动传播和创作防疫抗疫宣传作品,为为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全民抗疫即可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实践课堂,有效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往传统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面临内涵空心化、领域边缘化、运行孤立化、培养单一化的“四化困局”[4]。通过疫情防控实践教育不仅满足了学生成长需求的客观要求,而且弥补了传统第二课堂理论化与书面化的弊端。大学生在实践抗疫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第二课堂主渠道,自觉落实育人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我思想教育意识。
        3、用好课堂育人主渠道,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3月起,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启“教师云直播、学生线上学”的在线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全面构建网络课堂新模式。疫情期间,“课程网络思政”新模式应运而生,抓住疫情思政契机,引导学生科学思考、理性判断,不断提炼教学新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原则。从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结合疫情防控新趋势引导学生感受身边事周边情,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善于运用青年大学生身边切实的事例作为实践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判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挖掘防疫抗疫中的典型教育素材,通过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转换,坚定鲜明立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总结和实践。并结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将重大疫情防控事迹作为学生成长成材的思想教育基础,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承担时代责任和担当,从而达到高效的育人效果。
        4、切实做好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沟通,着力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引导作用。
        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需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常态沟通交流工作,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高校教育工作者即可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渠道与谈心谈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关心关爱,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责任意识精准度。其中谈心谈话即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宣传途径,亦是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推动高校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搭建谈心谈话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交流平台,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谈话技术水平与能力并创造性地将理论政策文件内容和国家党中央的理论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更要注重发挥同辈优秀典型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鼓励大学生就地适当地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将疫情防控作为大学生实践锻炼的主阵地,鼓励大学生切身体会为疫情做出贡献的中国榜样人物的不易与艰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开展疫情防控主题班团会,全面普及科学防疫防控知识,鼓励大学生争做防控知识传播者、疫情谣言制止者、健康校园守护者,引导其科学合理地面对疫情。

参考文献
[1]叶定剑,林立涛,田怡萌.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P79.
[2]金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思政工作为例.[J].理论建设.2020(4):P10.
[3]朱丁.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j].硕士研究论文.2019.6.
[4]王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重大事件教育的路径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金牧羊,女(1991?.6——),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二作者:辛红伟,男(1981?.11——),汉族,陕西大荔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学生党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