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阅读大门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吕银芳
[导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新课标》的驱动下,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吕银芳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信志学校
        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新课标》的驱动下,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语文是其他科目的奠基,学好语文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准绳。开展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熏陶的乐趣。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处在“满堂灌”、“讲读式”的旧模式的阶段,在传授知识中学生就产生了倦怠感,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并未体会到语文的美,也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未能把语文当作生活的一项技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真语文”,享受人文的“真善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积累丰富的词语并注重情感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立足文本,施于有效措施,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进行积极、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课时的有限性,学生的接受水平等因素都决定了语文课堂应该懂得有所“舍弃”,一节课40分钟,教师必须要紧扣课文中的重难点,吃透教材,无需“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应该先走进文本,仅仅依靠“教参”、“教辅”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只能做一场精彩的演出。
        1、教师自身应多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积极参与名师讲座,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的教学比赛,如:诗词大赛、朗诵比赛、现场写作大赛、“同课异构”阅读教学竞赛等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能站稳讲台。
        2、教师应立足文本,吃透教材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备课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读。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以读促情,以读促品。”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感情丰富,注重词语,句段之间的停顿、重读。课堂上做好范读,加以播放朗读音频的教学方法的辅助。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范读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圈一圈,划一划,做好批注,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做到了如指掌,如在教授《将相和》这一文时,我专门查了《史记》等相关资料,知道了在战国时期,廉颇的职位已经是武将中最高的了,在讲授时,向学生介绍这一个历史典故,使得学生更能懂得廉颇的耿直。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的品读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以读促思,以思促悟。”因此,教师在课堂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配合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传授、指导学生背诵《草》时,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角色的背诵情景,分别是:妈妈、哥哥、奶奶,通过三个身份的转换,在背诵过程中既检查了学生的背诵水平,也检查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同音字的区别,丰富课学生的词语,更为课堂增添了活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三)读中悟情,读中悟景,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多进行范读,让学生学有所仿,先入为主,进入情景。可采取不同形式: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等。在朗读前要提要求,如要读准字音、流利、读出感情、恰当停顿、语速语调与课文的思想相吻合;朗读后要有评议,并及时纠正错误。


        《新课标》对阅读古诗的要求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教师以范读引路,带领学生初读诗文,再结合师生共读、小组合读、男女分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如地读懂和领悟诗歌的大意,为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打下基础。
        读通诗句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诗中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借助课本上的注释,或向小组内的成员请教,合作理解诗意。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后,教师出示关键词进行精读,如理解乡村人的“忙”要捉住“昼”“夜”“各当家”等词语,采用分角色“演一演”的方式,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理解这是描写“童趣”的诗句,教师还拓展了其他表现儿童天真、勤奋的诗句,拓展了学生的古诗词知识量,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最后还通过创设情境,读懂诗人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对农村人民的赞美及对劳动人民苦困生活的无限同情的心境。课后,通过“诗配画”的方式,更好地体会古诗的内涵。
(四)学会默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取关键信息浏览全文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随着学年段的不断增高,对学生默读全文、快速浏览全文的要求和力度也在逐渐加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动指;接着培养学生作批注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会从长篇幅的文章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有住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搜寻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授《父爱之舟》一文时,我先出示“课前阅读提示”:本文写了“我”和父亲的几件事情?“我”当时的感受如何?给予足够的时间根据“课前阅读提示”认真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问题,默读时可以学习写批注。在学生默读时,教师要巡视,纠正学生默读的不良习惯,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并做简单的分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默读结束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用上“本文写了’我’和父亲......,我当时感受到......”的句式表达。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体验的基础上,随机进行激励性的点评。
        通过默读训练,激发学生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读中思,思中悟的好习惯。
(五)创建阅读的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1、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桥梁,寻找与课内读物相关联的读物,从而有计划、有目标地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提升阅读量,拓展知识面。例如教学《猴王出世》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石猴的机敏、活泼、勇敢,使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后指导阅读《西游记》这本名著时,了解古诗背景,感受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的魅力。从而加强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家校合作,为孩子的阅读保驾护航。教师也可以为家长推荐可供亲子共读的书籍,进行亲子共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共同创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坚持教学理念,遵循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相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阅读教学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幼华.多元朗读,以读促悟------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报,2015.8
        【5】郭其华.课外阅读课程化  以书香润养童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东海教育.文史天地,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