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习惯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 樊如意
[导读] 在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樊如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铁西小学        宁夏 银川 750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计算题目的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出错,导致计算的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是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途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对算法等概念进行理解,通过评比机制进行学生计算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中段;小学;计算能力;习惯;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部明确提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进行计算题的练习中可以快速、准确计算出答案,同时能够灵活地采用合理的计算方式。目前进入小学中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算训练中出现较多的计算错误,计算的正确率降低,班级中进行计算测试的结果中优生的比例不超过50%[1]。针对这一现象,在实际的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老师应该要认真分析问题原因,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小学生计算出错率上升的原因
        在小学数学中段学生计算过程中出错率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认知原因
        首先学生计算问题的原因体现在认知方面,比如说在进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好,主要是学生没有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拿“点”和“0”的问题分析,在进行“0”问题的分析时,学生主要出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在除法计算时忘记在被除数的末尾补充“0”,在进行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转换时,被除数要么仍然是小数,或者是正好转化成整数,此时若是被除数在除法运算中位数不够,需要即使在被除数的末尾进行“0”补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补位“0”,从而出现计算错误[2],如部分学生在进行1.8÷0.15时会错误地写成18÷15;第二是最终的商忘记“0”在中间占位,在除法运算中若是被除数的位数不够不够商1,那么需要商的中间需要进行“0”占位,例如,在进行13.123÷6.9时,在运算到十分位的时候不够商1,学生此时很容易忘记在商中间进行“0”补位,直接进行后一位的运算,最终计算的商结果是错误的;第三是忘记把被除数的末尾0移上去,在做除法运算时,若是被除数末尾是以0结尾,在运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除到末尾0前一位就已经整除了,此时直接将末尾的0补充到商的末尾即可[3],但是学生经常会忘记将0补充到商中,如在进行19.2÷0.12计算时,最终正确的答案是160,而学生经常会错误计算成16。在计算中出现“点”问题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学生移错除数的小数点,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对算理等概念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在计算过程中进行被除数和除数的倍数扩大时很容易出现错误[4],如会将1.245÷7.5错误转变为1245÷75;其次是学生忘记在得出的商中进行小数点的添加,如1.38÷1.5=92。


1.2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
        其次,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或者是计算训练中,学生经常会将题目看错或者是抄错,没有专心进行计算,或者是将计算题中的符号弄错,加法变成减法,或者是将加法做成乘法运算等,加上学生在实际书写中为了能够提高计算速度,书写潦草等会将数字模糊,比如说本来计算的是0,但是书写出来能被错误地认为是6;此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现视觉错误,如将69看成是96。在分析学生计算方面的错误时,能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的计算不熟练、不认真、马虎以及缺乏计算技巧等原因造成。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习惯的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2.1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计算中认真写好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然后在进行审题过程中需要对题目的要求进行理解,了解题目考查的算理,然后再着手计算,计算结束后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检查,确保书写页面整洁干净。在计算时,老师要训练学生端正计算态度,对计算结果进行及时的检查,比如说在进行除法竖式计算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尺子进行画线,对齐数位,规范书写数字,抄写题目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手指着看或者是轻声读出来,写完后还要对这题目进行检查,确保数字抄写正确,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2加强学生对算法算理理念的理解,重视计算能力的训练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学生对算理理念的认识,培养学生利用数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了解到数学运算的重要性。比如说在进行新课程的授课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计算以及怎么计算”,如在计算小数除法的时候,针对题目12÷0.7=()=(),在余数确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余数是4,有的则认为是0.4,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联想之前学到的关于商的相关性质和概念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到相同类型的计算如何进行计算。通过问题、疑问讨论和讲解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路理清,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求学的学习态度。
2.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计算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分层训练,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内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在设计计算练习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分层设计计算练习题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计算练习。老师设计的计算题目应该要由简到难、到复杂,练习可以从基本计算到变式计算、综合练习、实践练习以及开放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计算练习,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4通过评比机制加强学生计算训练
        在实际的数学计算练习中,老师可以设计评比机制,将书写工整、规范且计算正确的学生作业粘贴到宣传栏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或者是进行每周计算比赛,评选出计算正确率最高、答题最多的学生,并颁予“计算小能手”的称号。老师在日常的作业批改中,若是学生明显有进步,可以在作业上写上正面的评语进行表扬,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小小的进步进行鼓励。通过良好的评比机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加强对学生计算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计算方面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数学计算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计算练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立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N].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2016.
[2] 吴晓华. 小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教育园地,2018,(1):12.
[3] 王甜. 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习惯[J]. 数学天地,2017,(4):24.
[4] 吴学琴. 小学数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教学,2017,(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