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5-2014十年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 李延林1 李乐君2 黄文娟3
[导读] 模糊语言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新术语

        李延林1 李乐君2 黄文娟3
        1 湘潭理工学院人文系,湖南湘潭411201;
        2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21
        3.湘潭理工学院人文系,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模糊语言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新术语,研究模糊语言的模糊语言学则是一门新学科,应用价值大,常被广泛运用于数学、自控、翻译、决策、中医学、哲学、新闻等领域,对其他学科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模糊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应用价值四个方面纵观其在中国近十年里的研究与发展情况,通过选取2005、2008、2011这几个具体年份为研究个案,同时也考虑了2005--2014年期间召开的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相关文章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中国国内对模糊语言的研究着重于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价值,其次是基本理论、语义和语法以及修辞和语用等方面。本文作者通过总结与分析,认为从这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模糊语言未来发展需要更系统化、更科学化,研究的目标应定在研究质量而非数量上,只有实现了质量的突破才算是得到了发展,所以希望未来模糊语言的研究能在积极引进国外关于模糊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应用于中国国内的诸多领域,不仅使理论更好地和实际结合,也能发展与创新理论,而组建年届模糊语言的国际研讨会一定能为促进模糊语言研究及其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模糊语言;研究综述;十年
1研究绪论
  1.1研究背景   
        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开启对模糊语言的系统研究,并在《信息与控制》中发表的《模糊集》首次提到了模糊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试图将模糊集引入分析复杂系统,这种用语言变量代替数值变量的方法不仅引起了数学家和自动控制专家的关注,也为其拓宽到语言、文学等领域奠定了基础;另一位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查奈尔的《模糊语言》从语用学的角度介绍了模糊语言的含义、研究方法、三类模糊现象以及使用模糊语的诸多动机。
国内的模糊语言研究代表人物为伍铁平、黎千驹、张乔等教授,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研究深入而丰富,从语音、语法、语用和修辞等方面出发,成为国内首位引入模糊理论的先驱者;而找到模糊语言应用价值以及将其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学者是湖北师范学院的硕士生导师黎千驹教授,黎教授著有《模糊语义学导论》一书。同时期的其他学者如彭征宇具体研究了数词的模糊性,张玉凤的模糊理论在翻译策略中的应用,王天明则将之与诗歌翻译相结合。

总之,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但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从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得到的论文篇数年平均不到10篇,直到21世纪初的研究才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尤其从2008年开始,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的数量激增,专著在数量上也有些许增加,但既有对模糊语语义和修辞的研究,也有将模糊理论予以广泛的应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就论文而言年均近200篇。而从2008年到2014年几年间召开的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展示出的研究成果,人们看到了模糊语言研究的重大价值,以及国内学者在探讨模糊语言上的多角度以及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应用。

1.2 研究问题和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总结和分析中国2005年至2014年模糊语言的研究状况,分别从模糊语言基本理论研究、模糊语言及其分支学科、模糊应用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借此呈现这近十年的主要探究内容以及取得的进步,为未来的研究做好铺垫或提供参考资料,提醒并试图为国内学者创新研究内容、方法提供有限的启示等。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分清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的区别、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模糊语言的顺应性等,而本研究也将总结并探讨这十年的理论成果;模糊语义和语法则大多从应用中分析其表现、演变或多角度的考察。另外,修辞和语用研究侧重在其功能、特征、意义的角度,同时也积极予以应用分析,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展现模糊理论的实际应用性。
本项研究是以2005年至2014年对模糊语言研究为时间范围,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模糊语言”关键词后,从限定的年份中选择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等的核心文献如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保证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同时因为这十年关于模糊语言出版的专著数量有限,能搜索到的只有5本,分别为《汉语谈判中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研究》,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自商务印书馆的《文学中模糊语言与翻译》,来自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顺应论视角下的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以及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模糊语言的修饰功能研究》。因此,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总结分析十年内主要观点并采用对比的方法,客观地呈现出模糊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成果,为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取得更多突破。

2 研究结果
  2.1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者就展开了对“模糊语言”性质及特点的研究,年发表的文章约20篇,同时基于伍铁平专著《模糊语言初探》与《模糊语言学》对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仍然在深入进行中,如秦秀白的《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继承了伍铁平关于模糊语言理论的基础,指明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探讨了语言模糊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等。那么,2005年至2014年对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所做的研究情况如何呢?
        据粗略统计,2005年在模糊语言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已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大约有11篇,主要谈论模糊语言的审美性、顺应性,介绍模糊语言和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和功能。其中来源于《外语教学》由毛荣贵和范武邱所写的文章《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对其做了一定的介绍,指出哲学辩证法、文学艺术、翻译中的“模糊表达”都能给审美主体带来深远意境,无拘束的联想之快感,并列举了其中六种美学特质,如得体美、简约美、形象美、意境美、精确美、幽默美。同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周佳颖《从模糊语言到模糊限制语》中指出:模糊限制语的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形容词、副词等,还将情态动词、说话者态度词语和表达方式列入其中,最后明确了模糊限制语良好的交际功能。
2006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大约为14篇,其中集中谈论了“模糊语言”的根源和功能,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如黎千驹教授指出模糊语言同精确语言的使用能起到互补性作用;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冯丽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功能研究》一文中则点明国内对模糊语言研究集中在理论上,但对模糊限制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却缺乏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于是重新对“模糊”和“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区分了“模糊词”和“模糊限制词”,从语用功能和语义的新角度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07年相关篇数达17篇左右,继续探讨语言模糊的特点、根源、审美特征,或探讨“模糊语言”和“言语模糊”等,基本上围绕前人研究过的论题。如周树江发表的《“模糊语言”和“言语模糊”》中区分了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指出模糊语言的范围小于言语模糊,后者还包括多音、歧义、间接语言等,从对比中让人们深入理解“模糊语言”的概念。
2008年至2011年的研究篇数大约有57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召开的首届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特别提出了武汉大学郑远汉教授《模糊语言和言语模糊》,提出言语模糊划分为消极和积极形式,并分别做出了评价;黑龙江大学尹铁超教授的《语言非工具性视角下的语言透明与模糊研究》指出了语言交际中模糊和透明的相对性,体现了语言中的非工具特点;而湖北师范学院黎千驹教授《模糊语言及相关术语界说》,对“模糊”、“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等术语做出释义,同时表明模糊集理论可以和现代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等理论相结合,从而使模糊语言研究更为系统全面。2009年的第二届模糊语研讨会同样提出了研究的新角度,关于这一角度的专著已有出版,如孙连仲与高炜合著的《模糊语言学》等,表明对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不再停滞,而是不断前进。
2011年至2014年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的论文有约50篇,而在此期间于2013年召开了第四届模糊语研讨会上,重点提出了郑远汉的《小议语言模糊和言语模糊》中对“语言”和“言语”的性质、作用、价值的不同点以及相互的联系的讨论;复旦大学盛若箐教授的《试论模糊语言的生成》讨论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特别提出了因修辞需要所致的模糊语言,并总结了其表现形式。但在对模糊语言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大多依旧基于其概念、审美特征、根源等,重复利用前人成果、鲜有创新的也不在少数。

 2.2构建模糊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
模糊语言学的分支主要包括模糊语法学、语义学、修辞学和语用学,这些具体的分支也是模糊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黎千驹教授在《模糊语义学导论》中阐述了“模糊语言学”的学科性质:模糊语言学是一门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主要对象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因此模糊语言学不仅研究模糊词汇,还包含同语言要素联系紧密的语音、语法、修辞等。下面以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3年为例看中国在十年中对模糊语言分支学科的研究情况。
2005年的研究大多关注模糊语用学,其次是修辞和语义学的研究,大约有30多篇文章,不少文章是在运用中分析其理论观点,如渤海大学王丽凤在《语用模糊的产生及作用》中阐述了“语用模糊”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其功能,如说话委婉含蓄、创造幽默、暗示等作用;黎千驹教授的《论义素分析法和语义的模糊性》中介绍使用“义素分析法”又叫“构成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出同一语义场的模糊词,结果准确客观;同期黑龙江大学李宝研发表了《语义语用模糊及其理论解释探究》,分析了英国语言家坎培森提出的四种语义模糊,同时指出语用模糊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仍是大多处于介绍并运用国外学者新理论的情况;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许莉的《英汉模糊修辞异同分析》利用对比分析法不仅揭示了英汉模糊修辞构成、语义不确定性、交际作用等相似以及在修辞手法和模糊语言上的差异。
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数量达45篇左右,但大多还是关于模糊语用学,少有模糊语义、语法和修辞学的。笔者看到了刘肇云、杨玲的《模糊语言的语义及修辞功能分析》一文,文章认为修辞手法如隐喻、拟人、矛盾都能造成言语的模糊效果,并举例做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能留给读者自我想象或揣摩内涵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李晶在《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中提出模糊语言有五大语用作用:增强语言礼貌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策略性;增强语言的幽默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文学表现功能,该文在最后提出要合理利用模糊语言的独特语用功能;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连文斌则在《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研究》中对“模糊修辞格”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把它分成两大类,即谐音和有模糊语义和语法形成的辞格,但在第二类中又可细分五大类,分别以联想、联觉、夸张、移情及禁忌。禁忌为心理因素的相对应的辞格。
2011年的相关研究论文数也达40多篇,同2008年一样,国内学者仍偏向于研究模糊语用学,并热衷于将其与其它领域相结合做分析。如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催灵娟的《外交语言中的模糊语用分析》,指出了使用模糊语言的重要性,以及指明外交官实现“模糊性”的途径:使用模糊限制语、否定结构等,达到灵活表达、保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或显得表达礼貌、幽默的效果;2013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模糊语义、语法、修辞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又探索性的研究,如中南政法大学危艳丽的《模糊量“半”的隐形否定功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储泽祥的《“模糊性”是语法化的关键》、山东大学高万云教授的《修辞的模糊性及其研究方法》等优秀论文,都代表同时期的模糊语言的发展成果。



2.3 模糊语言的应用价值
模糊理论来源于美国扎德教授对自动控制化研究的灵感,最初受到了世界数学家和自控专家的重视,随后语言学家也逐渐关注其提出的“模糊集”等理论,如苏联学者谢尔巴,美国语言学家派克等,将模糊语言学延伸到语法语义的层面。然而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深入,也显现出该理论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应用在数学、机械自控等理学的研究方面,还能和翻译、广告、哲学、美学、决策学等诸多领域相结合地进行研究,下面通过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关于模糊语言的应用论题的期刊论文或硕博论文来看其应用情况。
2005年关于模糊语言应用的论文有50篇左右,涉及国际贸易、外交、小说、诗歌、法律、写作、教学等领域,大多基于模糊限制语、模糊修辞、语用、语法等基础理论。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张莉发表了《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文中结合语用学指出交际双方使用模糊语言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实际上难以给出精确信息的,另一种是主观营造交际意图的,如礼貌、委婉表达深层含义、使言语留有解释的余地等,对指导商务现实实践,深刻理解模糊语言理论大有裨益。
2008年的相关期刊论文高达120多篇,将模糊理论加以应用的领域越来越细微具体,如新闻报道、标识符、股票评论、官场语等,如暨南大学杨华的《化妆品说明书中的模糊语言的运用》中首先阐明模糊语在其中的使用情况,如运用概括性语言说明等,之后说明模糊语言起的作用,如保护商家、误导顾客、积极发挥修辞带来的良好效果,文中运用的大量实例有利于促进读者对模糊理论的理解。同年召开的模糊语研讨会提及了韩荔华教授的《导游辞人称代词称谓语的模糊性及其功能》、董印其教授的《广告语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以及《<红楼梦>诗歌语言模糊艺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彰显国内学者积极应用模糊理论的良好势头,即唯有理论应用于实际才能检验理论的普适性,同时也能不断完善理论。
2011年研究相关论题的论文篇数也达100多篇,同样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既有加深对前人相同话题的研究,也有继续拓宽的其他研究领域,如中医术语、秘书接待工作、大学英语课堂教育等,另外分析文学中的模糊性也具体到了某一本书,如《道德经》、《围城》等,表明了作者对模糊理论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如华东交通大学吴琼的《民事审判中的模糊语言与语用充实》从扎德对模糊限制语成分的划分得到了启示,即国内法律的模糊性词语可实现意义上限扩张或缩小,以及模糊的词语可以是代词或精确词语等,并列举多个案例分析强调法官在理解模糊性强的法律术语时会给予不同的审判结果,因此需要谨慎理解评判。
2014的研究篇数有90多篇,数量虽然呈下降的趋势,但研究内容增添了时代性,如《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经济新闻标题模糊语言功用——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等。如南昌大学硕士生赖丽丽的《卡梅伦首相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利用语用学中“合作、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分析模糊语言的动机、形式和效果意义,指出卡梅伦首相在违背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模糊语来达到礼貌的效果,如何积极应用模糊理论的语用“三原则”。

 2.4 模糊语言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决定了研究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而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表明学者积极探索更为合适的研究途径的过程,国外学者扎德在《定量模糊语义学》中使用了“隶属度”的方法,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国内学者周海在发表的文章《也谈语义模糊度》中提出了模糊集合论和图论的方法,石安石在《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中基于扎德的隶属度理论提出“模糊度”的方法,下面将总结近十年国内学者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方法,从侧面见证模糊语的发展。
四川大学硕士生张莉在2005年发表的《英语语法的模糊性》一文中从语法学角度研究模糊语言,对尚未统一观点的“语法的定义”做出了解释,认为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的研究,之后分别讨论两者的模糊性,提出用“模糊性”有利于解释“精确性”难以解释的英语语法问题;黎千驹教授的《论义素分析法和语义的模糊性》中用“义素分析法”又称“构成成分分析法”作对比分析,客观系统地判断具有模糊性的几组词语。以上两篇文章分别用了“学科渗透法”和“义素分析法”,第一种方法是将模糊语言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如哲学、翻译学、心理学等;第二种方法有利于用形式化直观区分词类间的模糊处。从2005年收入中国知网的145篇论文来看,模糊语言的研究方法为学科渗透法、语用理论或将两种方法的组合,鲜有运用语言学中的“组合”理论,即语义超常组合或语法超常组合。
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中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张士奇的《模糊语言与原型范畴理论》运用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法,该理论利用“范畴”来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属于同一类型,或是属于典型成员还是非典型成员,有利于区分模糊性强的词语。但在这之前,陈维振、吴世雄2002年出版的专著《范畴和模糊语义研究》;2010年出版的袁毓林专著《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中皆应用了“范畴理论”,积极从不同角度探索模糊语言;在王敏的《英汉模糊语及其翻译研究》中介绍了结合比较语言方法的研究。另外,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的研究也属于同一类方法,从根源比较分析模糊语言有益于深入研究,之前,1995年《论词义的民族性与模糊性》、2002年刘佐艳的《试论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依据》等。
2011年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与词典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则利用语文辞典释义法解释模糊词语,具体分析时运用新旧版本解释来分析模糊度和精确度的变化,从中总结了六种解释模糊语的方法,如定量释义法、上下限明确解释法等,也为词典编撰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之前在1996年黎千驹教授的《实用模糊语言学》中也提到词典释义法,并举例表明用模糊语解释精确语的好处,总结了解释模糊词语的八种方法。
3 研究总结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综述以中国十年(2005至2014年)模糊语言研究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分支学科体系、应用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四个点总结分析了国内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举例简单介绍了其代表作品,以便客观展现该研究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研究情况,从中国知网上筛选出的关于该论题的论文篇数看,2005至2007年的论文数量平均每年只有10多篇,但2008年至2014年的数量激增,原因与相关学者如黎千驹教授等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首届中国模糊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密切相关,表明国内对模糊语言理论研究的愈加重视,但研究的内容大多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如模糊限制语、模糊集等概念,表明对模糊理论的研究尚处于理解与运用阶段。其次是构建模糊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方面,十年的研究情况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大致持平,但高峰期仍然是在2008年,大约有45篇,而其数量远高于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其原因在于能从相关分支学科出发进行具体的研究,如语用学、修辞学、语义学等,这有利于作者在相关研究中积极应用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
在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上,从2008年起发表的文章就一直处于平均每年达100篇以上的论文,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有宏观的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商业广告的模糊现象、官场中的模糊语言等,也有切入点较小的分析某本文学书中模糊现象,如《名利场》、《道德经》等或化妆品中说明书的模糊表达,这表明国内学者对应用理论研究持更为积极的态度,相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定能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检验和完善。最后是研究方法,主要有这五种方法:学科分析法;义素分析法;与社会学、文化学、比较语言的结合法;语言学中的“组合”理论;语文辞典释义法。不同的研究方法表明从不同角度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只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3.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本项研究所示的某年的专著或论文全凭主观地对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的专著介绍或几百篇论文粗略的人工统计,因为统计工程较为复杂,加上研究时间有限,所以难以达到浏览分析每篇相关文章的目的,而在以中国2005—2014年十年为研究年份的基础上也无法做到阅读每年的所有相关专著或文章,本文只是选取了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因此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不免会带有主观臆断性,缺乏一定的精确性。
        在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黎千驹教授的发言提到的中国从1979年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初探》开启了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大门,但发展速度不如语用学的发展速度,希望通过学术交流的桥梁积极促进国内学者研究的热情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模糊语言本身涉及的学科众多,可应用的领域广泛,无论是数学、自控等或小说、诗歌等文学,模糊理论皆存在。从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模糊语言未来发展需要更系统化、科学化,研究在质量而不在数量,只有突破才算发展,所以希望未来模糊语言的研究能在积极引进国外的理论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应用于中国国内的诸多领域,不仅使理论更好地和实际结合,也能发展理论,创新理论,而组建年届模糊语言的国际研讨会一定能为促进模糊语言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和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28-36.
[2]范武邱.模糊语言研究中凸显出的几个问题[J].现代外语,2007:1~8.
[3]黎千驹、冯广艺.模糊语言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39.
[4]赖丽丽.卡梅隆首相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南昌大学,2014.
[5]罗姝芳.第二届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2.
[6]罗姝芳.模糊语言研究的新进展——首届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
[7]韩庆玲、魏小伟.模糊理论与现代修辞[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1):1~7.
[8]毛贵荣、范武邱.模糊语言的审美性质[J].外语教学,2005(11):1~6.
[9]黎千驹.《论义素分析法和语义的模糊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1~2.
[10]李晶.《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人文社科,2008.
[11]赖丽丽.《卡梅隆首相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南昌大学,2014.
[12]秦秀白.《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语言风格》[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6):1~5.
[13]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1~52.
张士奇.《模糊语言与原型范畴理论》[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8.
[14]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易新奇.《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J].文化·文学研究,2013:1~2.
[1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6]吴世雄、陈维振.《模糊集合论与语义范畴模糊性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11.
[17]张红深.《中国模糊语言学30年》[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8.
[18]张红深.《模糊语言研究的现状与突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3):1~4.
[19]王朋朋.《模糊语言与词典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1~4.
[20]张乔.《模糊语义学》[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8.[21]
[22]郑通涛.《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讨》[J].海外华文教育,2012:~7
[23]赵云利.《模糊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期刊,2008(10):1~3.
[24]张莉.《英语语法的模糊性》[D].四川大学,2005:1~10.
[25]赵艺红.《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6.
[作者简介] 李延林,男,湖南益阳市人,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研究方向:MTI理论与实践,模糊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李乐君,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医科大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MTI理论与实践,模糊语言学,人才培养。黄文娟,女,湖南永州人,湘潭理工学院人文系教师,中级职称,模糊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思维和文化共通感与意象翻译研究15YBA4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